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审题以立骨 逻辑以丰肌——评卷教师谈202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2024-10-06 来源:知网教育

审题以立骨,逻辑以丰肌

新泰中学 语文 陈莹

纵观这两年的作文, 2023、2024在作文的题干中都提到了“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感而发,有个性化思考。这是出题人一种有形无形的引导,让学生关怀国家的命运,命题用意仍然指向关注核心价值观。

整体特点:

开放性 由2018年紧扣“立德树人”,到去年谈故事,今年讲科技,题目不仅仅局限在对“德”的要求,作文展示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审题难度降低 题干从前年177字,到去年608字,再到今年的48字,题干简洁易懂,出题人不在语句的理解上给考生设障碍。

个性化 反套路、反千篇一律 题干要求学生面对材料有感受,有思考,有见解,有逻辑路线,让学生自己长脑子。

整体要求与去年一致:文风端正 文脉清晰 文气通畅。积极向上符合核心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整体特点下,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作文的阅卷,也为我们下一步的作文备考提供了方向:

审题立意要精准

具体的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关注材料中的具体背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的应用”。

具体制约路向有三个:1 互联网 2人工智能 3互联网人工智能。单说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

互联网与人工发展相连,人工是在互联网上的飞跃。不能将情境扩大化,抽象化。不能抽象为“科技发展”“新生力量”“创新奋进”。不能离开具体情境,不能抽象为哲理的,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套作。

辨析清楚“问题”“答案”的概念,要有进一步的思考。

“问题”要倾向于具体问题。有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数据库内数字统计、信息不通等等。但也有人的经验能力无法应对的新问题,比如:一些人生困惑、关系矛盾,人伦道德,人过分依赖人工智能而导致创新弱化、信息来源弱化等等

可以谈谈新问题与旧问题,区分这两个问题,阐释这两个问题的差别和联系,比单独谈一个问题就更深一层。

回答题干中“问题是否越来越少”。

这也是这篇作文中出题人的主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用“是”“否”来判断。这个回答“是”“否”都可以,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理,作文的表达不在于回答“是”“否”,而是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

比如:有同学写到“你这样问就错了”这样回答也可以。在“是”“否”之外提出另一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与具体情境密切相关。比如:考生论述人工智能解决的问题有对有错,论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有利有弊(双刃剑),但一定要联系具体情境,有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是否越来越少”,但论述中已经回答了问题,也是可以的。

具体的观察点

较强的思辨性,思考的维度很多。问题的“多与少”,问题的“深与浅”,问题的“得与失”。“快与慢”“偏与全”“主观与客观”“正面与负面”。

要辩证地论述叙述和抒情,但不能否定片面的深刻。

只要在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人文的矛盾中坚持以人为本。不脱离“互联网”“人工智能”。

“我们”要灵活理解,个体也是“我们”的一个,只要个体问题反映了类的问题也可以。

“以上材料”暗含“结合材料”。

所以,作文中审题立意精准的,基本可以到48分以上,语言再华丽,构思再完美,扣题不准也给不了高分。用审题立意来立住骨架,为后面的构思、论述打好基础。

针对这一点我们发现考生在写作中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泛化概念。“泛科技”,把题目情境中“互联网、人工智能”泛化为“科技”。从古代科技谈到现代科技。从人工耳蜗谈到高铁,这些科技都跟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没有关系。

泛谈“问题”,作文中的“问题”也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情境下的问题,有同学从个人问题谈到社会问题,从古代中国谈到中国共产党。

这样的作文一般根据考生的论述会划在在二类或者三类作文里

偏离中心,脱离轨道。有的同学一叶障目,不能从全局考虑,只选取题干中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写作中心。或者完全摆脱材料中的情境,对材料进行抽象的概括,或者是由材料进一步展开自己的联想。比如有同学全文从不同角度谈时代,谈创新,谈如何防患于未然,谈“问”与“答”。

表达有逻辑、有思考、有个性化见解

避免套路化的论证思路。比如有同学就会套用典型的三段式分论点“解决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对社会而言……对国家而言……”但是在真正论述时并没有写出区别,分清层次,只是简单的套用,毫无逻辑和思路可言。

避免生搬硬套的大众素材。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出现“袁隆平”“屠呦呦”“樊锦诗”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素材,同质化严重。关键问题是素材与论点之间缺乏逻辑,论点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问题”,但素材使用时却是大谈特谈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使命。素材与论点严重脱节。

避免死记硬背的“好词好句”。我们在备考时,印发很多的典文范文,学生也会积极储备背诵。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却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很多“好词靓句”在作文中很突兀,并且与文本的关系很牵强甚至是毫无联系,有凑字数的嫌疑。比如,在作文中就见到了大量的类似“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以尘雾之微不益山河,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这样的句子,与前后文完全割裂,毫无逻辑可言,人云亦云。

避免毫无感情的歌功颂德。虽然作文仍然围绕“立德树人”,但出题人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要求,在写作时“就事论事”即可,很多同学不敢写,不会写,脱离了对祖国的赞美和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就难以下笔,情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爱国的豪情,自我壮志的表达也应该是随着逻辑的推进水到渠成。而不是在文章开头或结尾用一些辞藻脱离了主题去表达。

所谓的个性化解读并不是要求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要求学生有问题意识,能针对出题人的问题给出属于考生的个人的思考和表达,可以不够完美,但是立意要准确,逻辑能自洽。让作文成为表达自我的工具和窗口。

具体的阅卷评判我们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和论述,一般来说可以这样评判:

切题 在具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情境下回答了“问题”,并且逻辑清晰,语言真实自然一般在一类卷。

合题不切题也不跑题 谈“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利弊;谈“问题”谈“发展”但有一半是扣“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一般在二类卷。

偏题 大部分泛谈科技,谈问题……偶尔又能点回到“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一般在三类卷。

跑题 完全不谈材料中的内容,几乎不扣情境,这样的一般在四类卷。

由此可见,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审题立意和逻辑思维,把握住这两点几乎就可以达到一类卷,作文也才能立住。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阅卷组专家也鼓励学生写记叙文,写切题的记叙文,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注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