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 2 5.1 风险判定原则 ................................................................... 2 5.2 风险点确定 ..................................................................... 2 5.3 危险源辨识 ..................................................................... 3 5.4 风险评价 ....................................................................... 4 5.5 风险控制措施 ................................................................... 4 5.6 风险分级管控 ................................................................... 5 6 文件管理 ........................................................................... 6 7 建设成果和效果 ..................................................................... 6 7.1 成果 ........................................................................... 6 7.2 效果 ........................................................................... 6 8 持续改进 ........................................................................... 6 8.1 评审 ........................................................................... 6 8.2 更新 ........................................................................... 6 8.3 沟通 ...........................................................................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危险源分类标准 ...................................................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析记录 ....................................................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 12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系统自动生成) ................................ 13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风险点及危险源登记台账(系统自动生成) .......................... 14
1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及尾矿库、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 metal and nonmetal opencast mines
在地表开挖区通过剥离围岩、表土或砾石,采出供建筑业、工业或加工业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的采矿场及其附属设施。 3.2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metal and nonmetal underground mines
以平硐、斜井、斜坡道、竖井等作为出人口,深入地表以下,采出供建筑业、工业或加工业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的采矿场及其附属设施。 3.3
小型露天采石场 small quarry
年生产规模不超过50万吨的山坡型露天采石作业单位。 3.4
尾矿库 tailing pond
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贮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的场所。 3.5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onshor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2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各工艺单元的总称,包括勘探、钻井、井下作业和采油、采气及油气集输等。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矿山企业应明确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负责组织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等工作;分管负责人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等工作。组成人员应包括安全、通风、机电、采掘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4.2 实施全员培训
矿山企业应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培训学习,掌握标准、程序、方法。矿山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风险评价方法、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4.3 编写体系文件
矿山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编制作业指导书、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风险点登记台账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判定原则
矿山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时,应结合矿山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因素: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 ——技术标准的强制性条款; ——设计文件;
——矿山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5.2 风险点确定 5.2.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2.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矿山企业风险点划分可按照生产系统、尾矿区域、露天采场等功能进行风险点划分,对于复杂的系统应按照所包含的设备、设施、装置等进行细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及尾矿库应按照各系统内的设备设施、场所、区域、部位等进行划分风险点,如提升运输系统可分为提升绞车及控制系统、井架井筒、安全设施、装卸载系统等;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和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应按照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划分风险点。
5.2.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3
矿山企业常规作业活动的风险归为相应的“设备设施类”风险点;矿山企业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如探放水、检维修、高处作业、临时用电、动火作业等特殊作业活动,单独划为“作业活动类”风险点。 5.2.2 风险点确定方法
5.2.2.1 矿山企业应组织采矿、通风、机电、地测等专业力量,发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
5.2.2.2 风险点的排查是基于现有安全知识、安全经验、法规及标准要求、事故教训等,由矿山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职能部门人员、一线相关人员参加,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人员主持下,对风险点名称、覆盖范围、包含的危险源、潜在事故类型等做出的、达成共识的集体判断结果,同时可征询外部专家人员意见。 5.2.3 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
矿山企业应将排查出的风险点实施台账管理,台账内容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点详细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管控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等信息。 5.3 危险源辨识 5.3.1 辨识方法
5.3.1.1 本标准推荐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附录B-3)、安全检查表法(SCL法)(附录B-4)进行辨识。
5.3.1.2 对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对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保持工作危害分析记录及危险源辨识信息表。
5.3.1.3 对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
5.3.1.4 有能力的矿山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3.2 辨识范围
5.3.2.1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矿岩、材料、尾矿、陆上石油和天然气等的运输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采选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地质、气候及环境影响等。
5.3.2.2 辨识过程应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参照危险源的分类标准(附录A)。 5.3.3 危险源辨识
5.3.3.1 矿山企业应组建危险源辨识工作组,在对危险源辨识方法进行培训的基础上,按照排查确定的风险点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
4
5.3.3.2 危险源辨识步骤:发动全员参加、讲述方法、填写分析记录(附录B-1、B-2)、辨识、汇总、审查补充完善。 5.4 风险评价 5.4.1 评价方法
对于辨识出的危险源,宜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见附录C)评价其风险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矿山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以下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危险指数方法(RR);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5.4.2 风险分级
矿山企业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蓝色风险:低风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班组、岗位应进行管控; ——黄色风险:一般风险,需要控制,部门(车间、科室)应进行管控; ——橙色风险:较大风险,应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应进行控制管理; ——红色风险:重大风险,应立即制定管控措施,公司(矿)进行重点管控。 5.4.3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之一,判定为重大风险:
——以前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或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三次及以上的
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要求中强制性条款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区域;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隐患严重的区域;
——井下炸药库的建设、通风、贮存量、消防设施等不符合设计要求; ——矿山提升、排水、通风、安全出口、通信等系统不完善的; ——露天矿山、小型露天采石场未采用分台阶或分层开采的; ——尾矿库未按设计建设和运行,尾矿坝堆积坡比陡于设计值的;
——采掘作业、爆破作业、探放水作业、提升人员等作业现场9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的风险的。 5.4.4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5 风险控制措施
5.5.1 风险控制的策略性方法
风险控制的策略性方法有减轻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应急措施等。 5.5.2 风险控制的技术性方法
5
风险控制的技术性方法按如下顺序选择排除、替换、降低、隔离、程序控制、保护、纪律等。 5.5.3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5.5.3.1 在制定控制措施时,按如下顺序选择控制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5.5.3.2 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采取较高级的风险控制方法,并多级控制。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必须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
5.5.3.3 对重大风险以外的风险,矿山企业应在符合成本-安全有效性原则的情况下,重点对人为失误的控制、固有危险的控制而制定控制措施。
5.5.3.4 从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等方面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风险时,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5.5.3.5 设备设施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限位、过卷等工艺设备本身自带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5.5.3.6 作业活动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5.5.3.7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5.4 评审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5.6 风险分级管控 5.6.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应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矿山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矿)级、部门(车间、科室、采区、工区)级、班组级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5.6.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矿山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附录D),绘制矿山“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6.3 风险告知
6
矿山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牌,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导致事故隐患类型和后果、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6 文件管理
矿山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点台账(附录E-1)、危险源台账(附录E-2)、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7 建设成果和效果 7.1 成果
矿山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至少产生以下成果: ——风险点排查台账;
——设备设施与作业活动划分清单;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风险点台帐;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风险告知牌板;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指导手册等。 7.2 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矿山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
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矿山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另外应当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开采区域的要求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或公布。 8.2 更新
8.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更新频次
7
8.2.1.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矿山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8.2.1.2 不论矿山企业在规模、人员数量、产能、采区、工艺(工序)的变化大小,矿山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更新。 8.2.2 风险信息的更新
矿山企业应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完善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采选工艺发生较大改变时;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8.3 沟通
矿山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危险源分类标准
A.1 物的不安全状态
A.1.1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 A.1.2 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 其他防护缺陷。 A.1.3 电伤害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伤害。 A.1.4 运动物伤害
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其他运动物伤害。 A.1.5 明火 A.1.6 信号缺陷
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A.1.7 标志缺陷
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A.2 人的不安全行为
A.2.1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A.2.2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操作、其他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A.3 作业环境的缺陷
9
A.3.1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室内地面滑、室内作业场所狭窄、室内作业场所杂乱、室内地面不平、室内梯架缺陷、房屋地基下沉、室内安全通道缺陷、房屋安全出口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房屋安全出口缺陷、作业场所空气不良、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室内给排水不良、室内涌水、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A.3.2 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露天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作业场地狭窄、作业场地杂乱、作业场地不平、阶梯和活动梯架缺陷、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门和围栏缺陷、边坡失稳、安全通道不足、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作业场地涌水、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A.3.3 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矿井顶面缺陷、矿井正面或侧壁缺陷、矿井地面缺陷、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其他地下作业环境不良。 A.4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包括: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 ——操作规程不规范;
——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 ——培训制度不完善;
——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1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析记录 表B.1 作业活动清单
单位: №:
序号 岗位/地点 作业活动 活动频率 备注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表B.2 设备设施清单
单位: 风险点(系统/单元): №: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所在部位 备注 (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
表B.3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单位或风险点: 岗位: 作业活动: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现有控制措施 危险源或潜在序作业 事件(人、物、号 步骤 作业环境、管理) 工可能发生的事程故类型及后果 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风险评价 管控级别 建议改进措施 工个应程管培体急备技理训防处注 术措措护置措施 施 措措施 施 施 应可严频风风急能重次 险险 处性 性 度 等级 置措施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填表说明: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11
表B.4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单位(风险点): 岗位: 设备设施: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现有控制措施 序 检查项目 号 工不符合标准 程情况及后果 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风险评价 建议改进措施 标准 应可严频风工管培个应急能重次 险风险管控程理训体急处性 性 度 等级 级别 技措教防处备注 置术施 育护置措措措措措施 施 施 施 施 (填表说明: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12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法)
1、作业条件危险分析(LEC 法) 的步骤:
a) 作业条件危险分析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 和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赋分标准见表C.1~表C.3。
表C.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10 6 3 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分数值 0.5 0.2 0.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表C.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10 6 3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分数值 2 1 0.5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的暴露(<1次/年) 表C.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C)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15 失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7 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健康要1 求
b) 由评价小组专家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 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c) 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值D的大小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见表C.4。
表C.4 风险等级划分
分数值 >320 160~320 70~159 <69 风险级别 1 2 3 4 危险程度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立即停止作业)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预案)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一般或有危险,需要注意 注:LEC法,危险等级的划分带有局限性,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时组织有经验的作业人员参与。 13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系统自动生成)
单位: 风险点 设备设施或作业活动 风险序号 类型 名称 级 别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管控措施 管控 层级 责任 单位 责任人 备注 1 2 注: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14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风险点及危险源登记台账(系统自动生成)
表E.1 风险点统计表
序号 名称 类型 区域位置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现有风险控制 措施 风险 级别 责任 单位 责任人 备注
表E.2 危险源统计表
序号 风险点名称 各等级风险危险源数量 红(1级) 橙(2级) 黄(3级) 蓝(4级、5级) 合 计 备注 合 计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