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上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上探究拓展案)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习过程】
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一)基础知识记忆:黄老之学的含义、内容、特点、影响。 (二)落实反馈:(默写)
1、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方面。
2、黄老之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尊重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又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____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思想大一统
(一)课堂讨论: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霍去病曾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汉初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请思考:
1、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该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汉武帝具体又是如何做的?
3、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 (二)基础知识记忆: 1、汉武帝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2、汉代儒学体系的思想来源及内容。 (三)重难点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下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3)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一:汉武帝的做法与秦始皇的做法有什么异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 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三、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一)基础知识记忆:3分钟。 (二)合作探究二:
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迁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指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
【难点突破】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成为新儒学。 区别: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新儒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又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二者兼顾,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3)“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4)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后来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联系: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的官方学说。
【构建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2、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即( )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 3、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4、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吸收了( )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D.促进了民主的自由发展
6、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7、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8、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10、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关系的确切理解是:( ) A.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 B.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 C.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对应 D.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拓展阅读——三年不窥园】
有一句五个字的成语,叫“三年不窥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小时候的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