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
教学要求:
1、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 阅读课文,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3、 引导学生体会描写语言、动作、表情的好处。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4、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批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包公审驴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包公的资料。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
2、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段。 2、学习字词。
3指名读文,概括每自然段的段意。 4、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换驴→审驴→得驴
三、延伸拓展,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上节课我们还遗留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出示: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审的结果?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深入理解课文,解决问题,感受包公审案的智谋。
二、解决问题
1、包公为什么审驴?(换驴) ⑴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略)
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重点读出王五丢驴前后不同的心情。 2、怎样审驴?(审驴)
⑴默读第3~9自然段,作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⑵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①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了解案情后,在公堂上,他想的是什么呢?)(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②“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要用劲打。”(为什么要用劲打?)(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到家门奠定基础。)(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人们和王五看见包公这样审驴,他们会怎样想呢?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语,并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⑶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怎样评价他。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粗读“得驴”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得驴)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谋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 沉着冷静 足智多谋 )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审驴 得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