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俗文化论文

2020-08-27 来源:要发发教育


姓名:陈怀逸

班级:F0802014

学号:5080209258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里度过的,那时村子里没有什么西药,只有村里的医生开的一些土药方,所以从小我就接触到了很多中草药,对中国传统的中草药有种特别的情节,就像每次看病心里也总会觉得中药更踏实.所以这次想好好谈一谈自己对中医和我们中国浩瀚历史文化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中医,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所以,我觉得中医是中国浩瀚5000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承载了中国悠久历史的载体,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思想.民风民俗,以及许多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我一直觉得每种文化都有它的品性 ,品性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可以指它的气质 、风格 、品位 、性质 、传统 、特色等等 。而中医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 ,以中国古代关于物的哲学为基础 ,古典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 ,在我看来自然医学比当今的技术医学更合乎人性 。

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在我们人类自然生存中产生的是自然医学,即是中医,中医中的很多最基本的概念就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甚至来源于农业生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医中的气,阴阳,五行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 :“气 ,馈客,刍米也 。从米 ,气声 。”与气通用的既,也同谷物有关 。对气的解释是 :“云气也 。”气常指天气 ,同谷物的生长密切相关 。春秋时的医和说 “天:布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有“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之说 。这些都来自农耕时的观察 。

阴阳 。阴 阳 最 初 的 含 义 指 日 照 的 向 背 。《说文通训定声》说 : 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在周代 ,人们就用阴阳来解释农作物的生长 。春天阳气上升 ,草木繁盛 。董仲舒说 “少阴因木而起: ,助春之生也 ;太阴因火而起 ,助夏之养也 ;少阴因金而起 ,助秋之成也 ;太阴因水而起 ,助冬之藏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春生 、夏养 、秋成 、冬藏 ,这是农业生产的缩影 。

五行,五行概念实际上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五大要素 : 农作物 ———木 ;土壤 、肥料 ———土;水 ———水 ;火 ———阳光;金 ———工具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大约是殷周时期农业生产过程的反映 。烧荒后土壤变肥是火生土,水滋润土壤使农作物生长是水生木 ,用耜松土是木克土 ,以土筑堤挡水是土克水 ,等等 。医药与农业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亲缘关系 。草药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分支 ,药农是农民的一部分 。难怪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神农氏集农耕发明者与药材发现者于一身。

讲完了中医的文化品性,让我们来看看中医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最突出之处也许就是注重用整体方法认识事物 ,喜欢中庸之道 ,偏重辩证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点源远流长 ,在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 》中就明显地体现出朴素的整体思想 。《周易大

传 》中以天 、地 、人为“三极 ”,又提出“太极 ”的概念 ,认为“太极 ”就是原始的整体 ,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 。所以天 、地 、人是合一的 。中医中认为:人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人体是精、气 、神三位一体的统一 。其中精是人体一种气的凝聚,是人体生命的依附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起着充养形神的作用 。神是气的特殊表现 ,是人体运动的主宰 。三者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人也是阴阳 、五行统一的整体 ,阴阳五行和合组成了人整体 。五脏六腑 、经络系统与身体各部的联系构成了人体 。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的整体包含着很多组成和层次 ,从西医的观点看有细胞层次 、组织层次 、系统层次 ;但从中医的观点看内有五脏六腑 ,外有四肢百骸 、七窍以及经络 ;人是在精神主导下的统一体 ,人这个整体是由人体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气是这一整体的具体表现 ,有形的实体物质都是气的凝聚的表现 ,无形的气则充斥在体内外 。因而使人体的每一局部都包含了人的整体特征 ,每一局部都必然包含了整体的信息 。

而中庸之道我觉得在中医思想中表现的更是明显,所谓的中庸就是对任何事物既不表示绝对赞成 ,也不表示绝对反对,中庸思想是从尧舜禹处理问题的“允执其中 ”而来 。按孔子的解释 ,“允执其中 ”就是“执两用中 ”,“中立不倚 ”和“过犹不及 ”。在这种中庸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古人在考虑问题 ,处理问题或“立言 ”时为了避免出错 ,习惯于用“辩证 ”思维来作为论述问题的方法。而这种中庸式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解释病因和治疗疾病上就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把人的疾病看成是阴阳失衡所致但并不深究病因,把医治疾病概括为“八纲辨证 ” ,就是典型的实例。

中医的第三个特点我觉得是中医更注重一种直觉思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中看出来。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靠仪器检验 ,而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则主要靠个人的素质和经验;西医的用药原则来源于诸多化学实验的反应结果 ,而中医的用药原则则更多依赖于医生的个人技艺和用药经验,而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更偏重直觉和意会思维。直觉和意会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不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 ,不用逻辑方法推演出有关结

论 ,而是在人类经验直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去理解有关知识 ,即通过“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的方法认识和理解事物。这样一来 ,对中医学中的诸如“八纲辨证 ”、“四诊 (望闻问切 ) ”、如何组方 、如何区分病情以及对诸如“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等的认识 、理解和运用其实都是建立在这种抽象的哲学思维上的。

中医其实是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一种基本养生常识,所以,它不仅蕴含了中国古代很多传统思想,同时也含有很多民风民俗特点,例如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就和中医中的养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汤液的鼻祖伊尹,就曾是殷商王的厨师。民间关于饮食养生的习俗有很多。如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常用糯米、大米、赤小豆、红枣、薏苡仁、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素问》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中医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而“为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精细搭配,杂食五谷”。食物也有偏性,腊八粥香糯可口,补精填髓,严冬食之,能够暖身祛寒,且其性味平和,补而不腻,真的是冬季养生的佳品。

又如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立春日,民间有吃春饼和啃萝卜的“啃春”风俗。春饼的原料主要配菜是葱和韭菜,都是补阳食物。《素问》指出 :“春三月,此为发阵,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中医认为,立春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这天起,阳气转盛,天气转暖,人体之阳气也要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葱和韭等菜都是补阳食物,所以民间在立春之日吃春饼,就是促使体内阳气升发,预防疾病的发生。而萝卜是富含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所以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食物,萝卜的辛辣之气是由于它含有芥子油,

春天食用辛辣之味可以通五脏之气,升发阳气,振奋精神。

还有很多地方新春饮“屠苏酒”;端午有门前悬艾、菖蒲及喷雄黄酒,薰苍术、白芷祛毒虫、驱蚊蝇等之俗其实都是中医文化的体现。

现在国外有很多言论都说中国社会缺乏人权,很多人也鄙视中医,认为中医是一种没有任何依据的伪医学,但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中医相对于西医其实更加具有人性, 具有人文关怀。

中药药方往往是几种药材的配伍 ,可有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 ,这为药方的个性化提供了条件 。人是最富个性的存在 ,每一种生命现象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 ,疾病也是如此 。所以在临床用药时 ,应该根据每个病人的体质病情灵活调处 ,加减用药。药材也应因人而异 。就像《素问》中所说的“能毒者以厚药, ,不胜毒者以薄药” 药方也应以时而异 、以地而异 。“用寒远寒 ,用凉远凉 ,用温远温 ,用热远热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 即天冷时慎用寒凉药 ,天热时应减少辛热药物的用量 。同工业生产是标准化生产一样 ,西医中充满了各种标准 ,用药也不例外 ,不管何人何时何地 ,常常皆是一日三次 、一次两片 ,毫无个性可言 。实际上人的生命极其复杂 ,很难标准化 ,只有机器才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中医的望 、闻 、问 、切 ,注重医生对病人的触摸与语言交流 。西医重视各种测量与化验的数据 ,无形之中技术把病人与医生之间拉开了一段距离。所以我认为中医正是体现中国充满人文关怀的有力存在。

而如今,中医已经一点点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都开始崇尚西医,随随便便看个小病动不动就要拍片验血,花费大不说还不一定能得到个好的效果,但是为什么尽管这样人们还是宁愿选择相信西医而舍弃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呢?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国家太过缺乏一种文化教育,对外开放的同时却忽略了本国文化,正是因为人们对

中医不了解,不敢相信中医,才导致了这样中医没落的现状。所以我觉得本国要重振中医的生机 ,最重要的是要首先加强中医的文化建设 ,培植中医药的文化土壤 ,一方面使中医药从传统文化土壤中吸取知识营养的各种管道全部畅通 ,从而根系发达 ,更加枝繁叶茂 ; 另一方面 ,又使中医药文化融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培植中医药的民间基础 , 从而让老百姓能真正认识中医 ,了解中医 ,信任中医 ,接受中医 ,直至热爱中医 。

我相信,当有一天人们真正认识到了中医,一定会被它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奥义和浓重的文化亲切感所折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