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汉语英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作者:李卫丽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8期
【摘要】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汉英翻译工作带来了难题。一般来说,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关键词】《红楼梦》 归化 异化 文化因素
【Abstract】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se bring difficulties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general,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views, the so-called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two wide-spread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 namely Yang Hsien-yi’s version and Hawkes’ version, as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deal with cultural factors during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Key words】Hongloumeng;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factors
在信息全球化大语境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和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翻译成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国际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于是大量地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现在随着英语的普及,很多人已经可以直接阅读英文文献了。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国外的读者却知之甚少,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汉语翻译出去,尤其是没有把中国文化翻译出去。那么,接下来翻译的重点就应该从英译汉变成汉译英了,要把中国的文学经典著作和中国的文化精品,翻译成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英文,使它在世界上享有更广大的读者,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陈宏薇女士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语言是文化内涵的载体。只有在文化的视角下,才能探究翻译的真谛。众多学者、专家均强调要高度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那么如何处理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呢?一般来说, 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和归化。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到:“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 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前者定义为“异化法”;后者为“归化法”。异化法认为翻译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法则主张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借用韦努蒂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话:“异化翻译就是要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流传较广的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例1:“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第九回)
杨译:“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 霍译: “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ass the exam for the highest degree in order to climb up to exalted position!”
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后人用蟾宫指月宫。科举时代用攀折月宫桂花比喻应考得中。杨宪益的译法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和源语的生动形象,但是外国的读者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仅仅通过上下文很难理解作者意图。霍克斯采用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弃除中国典故的文化形象,将之意译为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两种翻译方法各有优劣,杨的译法保留了中国文化形象,但现代的中国人对“蟾宫折桂”这一成语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外国读者。霍译通俗易懂,但失去了中国特色,未免遗憾。作者认为,最好的翻译方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翻译成杨的译法,然后以霍译作解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易于国外读者理解。
例2:“自古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第六十三回)
杨译: “No one, since time immemorial, has escaped Heaven’s far flung net” 霍译: “The mills of God slowly but surely”
杨译和霍译都传达了原文的寓意,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天”属于佛教和道教范畴,而“ God”则出自西方基督教。杨氏夫妇的译法符合中国文化,中国人习惯无能为力时求助老天,他们坚信老天是万能的,掌控着一切。霍克斯的译法能为西方读者带来亲切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他把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中国人变成了西方基督徒,不符合社会事实,也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认为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信奉基督教。因此,杨氏夫妇的翻译在形象和内容的表达上都更完美,较霍克斯的翻译更胜一筹。 例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回) 杨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 God dispose.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3和例2有异曲同工之处,杨译再现了中国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而霍译本则直接借用了英语谚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把源语里的佛教和道教变成了基督,虽然自然流畅易被译文读者接受,但对译文读者有一定的欺骗性,影响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且不能很好地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让读者误以为世界文化是一样的,忽略文化差异。
例4:“令郎真乃‘龙驹凤雏’”。(第十四回)
杨译:“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霍译:“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在中西方文化中,“凤”都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是古代鸟图腾的融合与神化,被看作是鸟中之王,是仁、义、礼、德、信的化身,天下太平安宁的象征。在西方传说中,凤是一种“不死鸟”。此鸟每活500年,便集香木营巢,自焚化为灰烬,然后由灰中复生,轮回不已。西方文化便取凤凰长生不死的神性,成了复活、再生的代名词。而 “龙”的寓意在中西方文化中却大不相同。“龙”在中国是尊贵和皇权的象征,有吉祥之意。杨宪益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将“龙”直译为“dragon”,让西方读者了解最本真的中国传统文化。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为了避免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霍克斯去掉了“龙”的文化意象,保留了中西方具有相近文化意象的“凤”。实际上,两种译本均被读者所接受。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龙”在中国的象征意义已被西方读者广泛接受。 例5:清明涕送江边望. (第五回)
杨译: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fifth of April, when the Chinese visit their family graves. 霍译: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该节日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节日,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霍克斯将之简单地译作“Spring( 春天) ”丢弃了中国文化特色。杨宪益则直译为“the Clear and Bright Day”,然后添加脚注作出了解释。通过杨氏夫妇的译文,西方读者能够知晓中国这一传统节日,也能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例6: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第八十回)
杨译: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saucer “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霍译:Xue Pan was in some respects like the general of old in whom ‘conquest did but breed appetite for further conquest’...
杨氏夫妇直译中国古代地名,同时在地名前加上了“the land of”和“the region of”,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并借译作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典故,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与文化。而霍译则套用英语习语,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却失去了中国文化特色。 从以上例子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杨氏夫妇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进西方。霍译多归化,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更接近译入语文化,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作为译者,杨宪益夫妇的目的是传播中国的文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则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的理解,显然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 笔者认为,翻译应该在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保存原作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多传达一些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结合归化与异化策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国外读者。做到既“求其易解”,又“保留原作丰姿”,以求得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将汉语中深邃的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正如王宁等人所呼吁: “我们目前的任务应该是注重于把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作为译者,在汉英翻译中应尽量采用异化策略,适当结合归化的翻译方法,像杨宪益夫妇那样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rs& 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England:The Penguin Group,1977.
[2]NIDA 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Huhehaot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1998.
[3]Venuti ·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utledge.1995.
[4]Yang Xianyi &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黄静芬.从归化异化看《红楼梦》两英译本对比[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8]李卫丽.谦语的英译研究—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6(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马爱英.中英文化翻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马小红.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典故的处理[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 [11]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