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03 14:51
1、中国地区从60年代开始全面使用简化字,而台港澳地区以及其他华人华语社区依然使用繁体字。此外,在古籍出版、古汉语教学研究以及某些对外交往中,仍然使用繁体字。汉语繁简并存这一客观情况,对汉字的繁简文本转换提出了要求。在汉字繁简转换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不容回避,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2、由于不能正确进行汉字繁简转换,曾经造成许多汉字使用的混乱和错误。下面是从简体字转换为繁体字时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理发→*理發反复→*反複山谷→*山穀。茶几→*茶幾皇后→*皇後不知所云→*不知所雲。
3、以上错误既可能在手工转写、转排时出现,也可能在计算机繁简字体自动转换时出现。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不了解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因音义不同而造成的字型分化;二是把古已有之、同时并存的两个汉字误以为是简单的繁简对应关系;三是计算机依据单字一对一原则进行汉字繁简自动转换,造成对汉字繁简的简单化处理。事实上,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既有“一对一”的情况,又有“多合一”的情况。其中,“一对一”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繁简同形,无字形变化,即:A→A。如:中→中。二是繁简异形,笔画数有所减少,即:A1→A。如:漢→汉。
4、“多合一”的情况也分两种:一是几个繁体汉字简化后合为另外一个笔画数有所减少的新造字,即:A1→AA2→AAn→A。如:鐘(鐘錶)→钟锺(锺情)→钟。又如:隻(一隻鳥)→只祗(祗要)→只。二是几个繁体字简化后合为其中之一,不再另造新字,即:A→AA1→AA2→AAn→。如:台(台州)→台臺(臺灣)→台檯(樓檯)→台。颱(颱風)→台。又如:后(皇后)→后後(先後)→后。
5、“一对一”的情况中,第一种(A→A)繁简同形,不存在转换的问题。第二种(A1→A)繁简完全一一对应,转换也不成问题。“多合一”的情况比较复杂,繁简转换中往往产生错误。下面是以国家语委1988年制定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依据,对表中7000个汉字中涉及到繁简转换“多合一”情况的汉字进行的整理和归类.一A1→AA2→AAn→A.
6、沖(韶山沖)→冲衝(衝突)→冲、發(fā發財)→发髪(理髮)→发、復(反復)→复複(複製)→复、匯(匯合)→汇彙(詞彙)→汇、獲(捕獲)→获穫(收穫)→获、儘(儘管)→尽盡(盡力)→尽、歷(經歷)→历曆(日曆)→历、簽(簽名)→签籤(求籤)→签、縴(qiàn縴夫)→纤纖(xiān纖細)→纤、壇(文壇)→坛罎(酒罎)→坛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8:53
简体字与繁体字没有关系,简体字的由来已久。
1、简体字:
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如今人们知道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
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2、繁体字:
繁体字在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扩展资料:
一些地区民众呼吁要恢复一些原先有象形含义的繁体字。他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国祖先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的,而简化汉字时,把一些原本有含义的繁体字简化得失去了含义,简化字在一些方面比不上繁体字。
亦有研究指出,人脑在处理方块字时是整体处理的,简化字并不比繁体字好认。不可否认,一些繁体字比其简体字在音形义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丰富,我们应该予以尊重,甚至继承与发扬。
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47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回复,从汉字形体构成的规律看,形声构字是主要的构字方法,如果仅从会意字方向去理解汉字,就背离了汉字构形事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体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繁体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8:53
一、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简体字与繁体字应该说是相对而言的,当一个汉字出现两个以上的形体时,笔画多的形体就称为该字的繁体字,笔画少的则是该字的简体字。这要从我国的汉字起源说起,我国的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描绘存在着差异,描绘事物形象的精细和粗略就产生了简体字与繁体字。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已经同时存在了繁体和简体的写法,这些简体和繁体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就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简体字和繁体字。所以说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一脉相承的。
二、简体字是繁体字演变的逻辑结果
汉字从甲骨文慢慢演变到楷书,总的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和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又是楷书的简化,还有不少简化字源于草书的楷化。例如“娄”这个字,它来源于汉代的草书,我国历代书法家笔下就有许多与“娄”相似的草书写法,“娄”字楷化后的字形最早是见于宋代刊行的《古列女传》一书中,后来该字被收入《国音常用字汇》里。历史上草书楷化的字还有:“时”、“东”、“乐”等。
三、简体字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的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字的最终形成是缓慢的。是由最初的甲骨文先慢慢的简化成草书和楷书,然后衍生出行书。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一步步的对楷书和行书进行简化。1922年,陆费逵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中,把一些笔画多的字进行了简化。到了1935年的10月,容庚出版了一部名叫《简体字典》的字典,里面收录了多达4445个基本上源自草书的简体字。同年的11月,陈光尧又出版了《常用简字表》,该表收字3150个,这3000多个字约有一半本自草书,另一半来自俗体字。到了1954年,文改委拟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里边收录了56个简化偏旁,并废除了400个异体字。第二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又和文化部一起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同年10月,国家举行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修正草案里将原先的草案中收录的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到了19年5月,文改委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该总表共分为三个分表:第一个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个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个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954个简化字。三个表共收入了2236个实际常用字,这些常用字就是今天中国*所使用的简化字,这些简化字的平均笔画由原来繁体字的16到19画减少到了8到11画。
四、繁体字是我们现通用简体文字的原始版本
为了方便人们书写和认记,国家在将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时所遵照的原则是:“述而不作”和“约定俗成,稳步前进”,即对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简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如将“烟”确定为规范字,废除了它的异体字“淤”;二是减少笔画。汉字简化遵照的是以下九大原则:一是保留原字轮廓;二是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三是改换笔划较简的偏旁;四是形声字改用简单的声符;五是相通字合并,如“里”和“裏”两字在以前是相通,现在“裏”字已成为了较简的“里”字的合并字,又如“余”和“馀”两字以前也相通的,现在两字被合并为“余”字了;六是草书楷化;七是采用古象形、指示、会意字,这一原则为了让某些字形美观而将其字给繁化了,但在这一原则下造的字也有既简单又符合造字原理的,如“从”字,它取“双人为从”之意;八是用简单符号取代复杂偏旁;九是采用古字。汉字的简化还采用了以下六种方法: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如用“只”来代替“祗”、用“后”来代替“后”;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例如“乐”、“为”、“书”它们原来都是草体字。由此可见,繁体字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文字的原始版本。
五、简体字与繁体字始终处于共存状态
简体字与繁体字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笼统地说,简体字的历史跟繁体字是一样长的。我们从“众”和“众”这两个字中就可以看出。“众”和它的繁体字“众”两字出现的历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中,它们都属于会意字。“众”的写法是:三“人”并列,而“众”的写法是:“日(周代讹为‘目’)”下三“人”。“众”字经过后代多次的字形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是“日”下三“人”了,而“众”的变化并不大,由原来并排的三“人”写成上边一“人”下边两“人”而已,还是“人三为众”,会意犹存。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简体字,最早是见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上,到隋唐时代楷书的简体字数量就逐渐增多了,在民间已是相当普遍的出现了。不过,当时那些被简化了的字体还不叫做简体字,而是被称为“俗体字”。那些俗体字大多在唐代颜元孙所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所著的《刊谬补缺切韵》中都可见到。在那个时期出现,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简化字有“营”、“寿”、“尽”等。到了宋代,由于科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印刷术,简体字的使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又促使了简体字的数量和流行范围一并扩大。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中的记载,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中的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就多达6240个,将它们合为繁体字,就只有1604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繁体字都会出现3.9个不同的简化字。当时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就有“实”、“宝”、“听”等,多达330多个。在古代,那些俗体字是不被官方所采用的,那时我国书写时主要采用的字体为繁体,俗体字只在民间极窄的领域里使用。到了一九五六年,繁体字和简体字才有明确的区分。虽然我国*现在使用的是简体字,但、和澳门依旧是使用繁体字,而北美的华人圈和东南亚的华人社区则是繁简并用。到了2008年,联合国将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起来,这就说明了简体字和繁体字将会继续以共存的姿态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
六、繁简字共同发挥功能
人们都说“繁体为本,简体为用”,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在历史的舞台上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古代,繁体字为官方文字,简体字主要用于碑刻和雕版印刷的书籍上。现在反过来了,简体字为正字,繁体字主要使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物古迹;二是姓氏中的异体字;三是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是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是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到的;六是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不过现在繁体字用得最多的是在网络上,主要是用于网名,例如:思念复燃、莪与幸福有个约会、罂粟花般的女子等繁体字个性签名。可见,简体字和繁体字在历史上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8:54
推广简体字是为了能够让民众更好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字的易学度,增加国民受教育程度,因为繁体字特别繁杂,不容易辨认,比较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