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9:3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43
给那些说“肉夹于馍”和“没有加肉谐音”的。你们这样说,有考虑过卷饼和包子的感受吗?
在我家乡有叫“油条卷饼”的食物,它实际是用饼卷的油条。还有全国各地都会吃到的“肉包”,其实是包起来的肉!为什么前后倒置?其实根本就没有倒置,因为我们知道“卷饼”“包子”都是一种食物,是一个名词,油条、肉是他们的“馅”,所以,他们会被叫做“油条卷饼”、“肉包”,而不会被叫作“饼卷油条”或“包肉”。正如卷饼和包子一样,“夹馍”也是“食物”,也是名词,他夹了肉的话,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叫肉夹馍吗?干嘛非要反过来叫馍夹肉,或者还用短语“馍夹于肉”,这多拗口啊,一个食物而已。至于谐音“没有加肉”这种推断,都只是出现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后才反推出来的,因为不管有没有不利于销售的谐音,当地人也不会用“馍夹肉”的叫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44
肉夹馍发源于陕西,用陕西话说“馍夹肉”与“没夹肉”是一样的……于是请脑补以下场景。有人问:“你这卖的啥?”“馍(没)夹肉”“什么?没夹肉还这么贵,不买了不买了”……所以……-------看了大家的质疑,考据党来考据了-------肉夹馍实际上是以馍夹肉,或者作肉夹于馍之解,其名称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其制作工艺应当始于唐代,这可以得到多种史籍和文献记载的证实。[1]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肉夹于馍”这种说法基本上没有确切可考的出处。不过很多资料都有一些相同看法,所以这里我总结一下,并就一些质疑提出我的看法。都提出了把“夹馍”当作一个词来看,但在西安这里,这种用来“夹”的馍是有本来的名字的,叫“白吉馍”。那就应该是“肉夹白吉馍”的一个省略。
当然,也有“夹馍”这种说法,但通常都是指代“肉夹馍”的,也就是肉夹馍的省略。又提出了是因为这个白吉馍夹了肉菜之类之后就叫做“夹馍”了,我觉得这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发展过程还是“省略”的结果,我把这个观点详细叙述一下。最初白吉馍开始夹肉夹菜的时候,这些食品在民间可能是被起名为肉夹馍、菜夹馍、花干夹馍之类,但是如果有某一家店只卖一种夹馍,根据语言的发展,人们可能就习惯“省略”了,会说“一个夹馍”这样,甚至更简单一点,“一个”。现如今我们也经常会这样说吧?如果没有歧义,更多的人会省略食物的名字中的一些字,甚至完全省略。那么就发展而言,很可能肉夹馍最开始的名称就为“肉夹于馍”,经过长时间的省略过程,就变成了“肉夹馍”。综上,我还是觉得这是一种民间的省略用法,但如果从词性上讲,还是不应当把“夹馍”当成一个词看。在这种比较难考据的情况下,个人更倾向于是一种地方的特色,所以为什么会有“2B版”那样的答案。我想“肉夹馍”这种不符合语法但又被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的名称,可能更多的会是一种语言发展的“约定俗成”,[3]这种例子在我国南北各地应该还会有一些(呃……我没想好具体有哪些例子,鉴于对“肉夹馍”的这个思考,可能有一些叫法让本地人来说更准确,欢迎各位知友提出来哈~)。[2]而赞同最多的那个答案只是将符合他提出理论的例子举出来了而已,并没有举一些极可能存在的特例,所以我觉得不正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8:44
恰好以前听爷爷奶奶讲过,就我来说说吧~在很久很久以前神州大地上还没有出现一个叫做肉夹馍的食品的时候,是有馍夹肉的,大家也都把形似中式汉堡的东西都叫做馍夹肉,他们愉快的享受着馍夹肉带给他们的浓浓爱意,坊市间最大的那间馍夹肉店用着一块大大的招牌,龙飞凤舞的写着馍夹肉三个大字,金碧辉煌又充满了历史气息。传说他的大厨郭涛更是从祖辈就开始卖肉夹馍了,是否好吃暂且不表,且看那从店中传出的阵阵肉香与食客们暗咽唾沫的声音就给路过的人鼻子和耳朵带来了无限的*,也给钱包带来了灾难。所以每每有人驻足,却又常常有人似为了钱包的安全快速离开。而今天,一个长途跋涉的行脚商人也来到了这里(此处脑补黄渤),他望着高大上的牌匾,大叫道“哎呀妈呀我嘞个擦,这肉夹馍是啥子玩意呦”旁人轰的一下发出了笑声,“喔咋是(si)个瓷锤”"瓜怂,喔是从右往左念地"黄渤挠了挠头,道"我才从山下爬上来不懂得不懂得"。"小伙子,别再闹笑话了"那个一直哈哈哈哈的大叔领着他的女儿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