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7 01:0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0:13
井点降水是一种人工降低地 下水位的方法,也称为“井点降水法”。以下是关于井点降水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原理
井点降水是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 用抽水设备不断抽 出地 下水,使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的方法。
井点类型
所采用的井点类型有多种,包括轻型井点、喷 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井点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降水需求。
应用范围
井点降水法主要用于地 下水位比较高的施工环境中,是土方 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它能有效疏干基土中的水分、促使土体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同时减少土坡土体侧向位移与沉降,稳定边坡,消除流砂,减少基底土的隆 起。这使得位于天然地 下水以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避免地 下水的影响,提 供比较干的施工条件。
设备要求
井点设备主要包括井点管(下端为滤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井点管通常采用Φ60×5长6.0m无缝钢管,管下端配2.0m滤管。集水总管为内径100—127mm的无缝钢管,每节长4米,其间用橡皮套管连结,并用钢箍接紧,以防漏水。每套抽水设备包括真空泵、离心泵和水气分离器等。
施工方案
井点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需根据基坑或沟槽的宽度、降水深度、土质条件等因素确定。井点管距离基坑壁不应小于1.0—1.5m,以防局部漏气。井点管间距一般为0.8m—1.6m,由计算或试验确定。
作用与效果
井点降水的主要作用包括防止地 下水涌 入坑内、防止边坡由于地 下水的渗流而引起的塌方、防止坑底的管涌、减少板桩的横向荷载、防止流砂现象以及使土壤固结、增加地基土的承载能力。这些作用使得井点降水法在地 下水位较高的施工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总结
井点降水是一种有效的人工降低地 下水位的方法,通 过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滤水管并利 用抽水设备抽水,达到使所挖的土保持干燥状态的目的。它在土方 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0:09
1.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数量的确定
基坑降水设计
式中:n——降水井数量;
Q—基坑涌水量(m3/d);
q——单井出水量(m3/d)。
根据基坑涌水量和单井出水量,可以计算出基坑降水所需井点数。考虑到单井出水量可能受到施工等因素的影响,计算出的井点数量均乘以安全储备系数1.1~1.2。
2.管井及深井的数量
对于采用管井及深井降水,应考虑抽水井的相互干扰作用,必须用群井干扰理论验算单井的干扰出水量。
基坑降水设计
式中:q—单井实际出水量(m3/d);
n——降水井数量;
Sw——井点管水位降深(m);
rw——管井半径(m);
R0——R0=R+r0(m);
r0——基坑等效半径(m);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K—渗透系数(m/d)。
如果nq>Q,则认为布设的管井数量符合要求。否则应增加井点管数量n,重新按上述公式验算,直至符合要求。
3.井点间距的确定
基坑降水设计
式中:D—井点间距;
L—基坑井点布置周长或长度;
n——降水井个数。
轻型井点管间距D应符合0.4m的模数并大于15倍滤管直径。
喷射井点出水量较轻型井点大,井点间距也相应增大。喷射井点管间距一般为3~6m,采用环形布置时进出口道路处间距可扩大到5~7m。
管井井点井间距一般为10~50m。在本书设计的软件中,计算的管井间距大于30m时,均按30m间距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