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7 05:5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3:16
写作思路:百年巨匠是一部电影,剧中讲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事情,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可以根据这些事情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
刚开始阅读鲁迅的作品时,多少觉得有些困难,觉得这位“大文豪”笔下的文字有些难以理解。可读得多了,我就好像走进了鲁迅的思想,看见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
百年巨匠用伤感的笔调表达出了对破碎友情的惋惜和对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担忧,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抨击与反感。作品通过描写闰土一个小人物的贫穷家境,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全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多子,饥荒,战役,纳税……
以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成功地反映了当时情境十分复杂的中国社会。文章结构清晰,内容紧密,字里行间透着无奈与悲伤,惋惜和担忧,还有一些立志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决心和力量。
鲁迅的作品多以彼时彼地的社会为背景,以彼时彼地的国人为主题,能让我们很好地正视历史。如《祝福》《阿Q正传》等,仔细读来,所要表达的情感基本上与《故乡》大同小异。鲁迅是幸运的,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受到社会的影响,而是以强大的精神在*路上愈战愈勇。
在那个混乱的中国社会里,他竟能活得如此清醒,着实不易。鲁迅非常伟大,因为他以笔为大刀,解剖了多数中国人肮脏的灵魂,用精神做支柱,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的笔是那么神奇,因为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如此无情的故乡,见到了一群被社会所迫而伤痕累累的故乡人,见证了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令人愤慨又无奈的中国历史。
联想到当今中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人民安康,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以笔当*而写出来的那些抨击黑暗、揭露丑行、启示国民的文章。我们的国家进步和人民富强,与像鲁迅这样的用笔来解剖社会和启迪人民的作家的作品是息息相关的。由此,我懂得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扩展资料
1909年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后,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职授课。1926年8月,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上海,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安葬时,上海民众代表敬献了一面白底黑字的旗帜覆于棺上,上面写着“民族魂”。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等约一千万字,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3:17
写作思路:可以将鲁迅的事迹详细地描述一下,将鲁迅的一生贡献阐述清楚,中心要明确,语言要流畅,条理要清晰。
正文:
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家。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弥漫着封建黑暗的气息,那个污浊的社会,不但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反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
起初,面对日益衰微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和孙中山一样在学医,就在快学成时,鲁迅先生才真正意识到:想要救国,光凭身体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思想上唤醒民众,自由的束缚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弃医从文,真正开始从思想上让民众觉醒。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图让鲁迅先生“碰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我所走的路,为的是全中国的人民,,他们不了解我,我没有怨言,我坚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对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剥削的年代,官僚地主们自是与旧中国的清*一同*,而鲁迅先生又怎会同流合污?他不愿像其他人一般活浑浑噩噩,他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也要活明白。他弃医从文,提倡实业救国,他看事情很明白。他也很明白,他要救,他要救国,要救这些昏昏沉沉的民众,要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
古人都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鲁迅先生从小上私塾,是受过教育的人,自是明白这种习俗在以前是有多重要。那么,可想而知,当他剪掉具有封建*和传统压迫的辫子时,是下了多大的决心。也是从那时起,他正式踏上了救国之路。是什么在支持鲁迅先生呢?我想,是他心中希望中国不再落后的那份愿望,是他希望愿望变为现实的那种强烈的爱国心。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他的精神也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认为臧克家的一句话便是用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我们的中华源远流长,他是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3:17
我比较喜欢鲁迅的文风,不用华丽的辞藻,只用平淡朴素的文字便能将事情描写的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