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您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二
中央领导人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伍德认为历史上的大乱并没有打破中国人对“斯文”的信守,汉字对文明的这种长期存续具有重要作用。
B.在伍德看来,杜甫的作品相较于李白的作品,更加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也更加能告诉当下的我们何为中国人。
C.“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静”句,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中以文化人的思想,与西方信奉的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
D.面对当今世界的时代难题,中华文明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华礼乐教化等文明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儒家文化仍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有必要学习儒家的核心文本。
B.中国有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歌所涉内容极广,且具当代意义,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杜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
D.文学作品中平凡的细节描写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文化人的巨大力量。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孙犁《荷花淀》中,与水生嫂相约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沈从文《边城》中,翠翠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C.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D.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4.为了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4分)
5.孙犁的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选段阐述你的理由。(6分)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蛰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大人们边吃鱼边喝酒,我和娜拉在河岸上赛跑。我们像两只兔子,给雪地留下一串串密集的脚印。我还记得当我和娜拉跑到河对岸的时候,被依芙琳给喊了回来。她对我说,对岸是不能随便去的,那已不是我们的领地了。她指着娜拉说,她去可以,那是她的老家,早晚有一天,娜杰什卡会把吉兰特和娜拉带回左岸的。
在我眼里,河流就是河流,不分什么左岸右岸。你就看河面上的篝火吧,它虽然燃烧在右岸,但它把左岸的雪野也映红了。我和娜拉不在意依芙琳的话,仍然在左岸与右岸之间跑来跑去。
在那个夜晚,依芙琳姑姑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曾是那里的主人。
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他们挑起战火,抢走了先人们的貂皮和驯鹿,把反抗他们暴行的人都杀害了,宁静的山林就此变得乌烟瘴气,猎物连年减少,祖先们被迫从雅库特州的勒拿河迁徙而来,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所以也有人把我们称为“雅库特”人。在勒拿河时代,我们有十二个氏族,而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只剩下六个氏族了。众多的氏族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所以我现在不喜欢说出我们的姓氏,而我故事中的人,也就只有简单的名字了。
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传说它宽阔得连啄木鸟都不能飞过去。在勒拿河的上游,有一个拉穆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和白的荷花。拉穆湖周围,是挺拔的高山,我们的祖先——一个梳着长辫子的鄂温克人,就居住在那里。
我问依芙琳,拉穆湖也有冬天吗?她对我说,祖先诞生的地方,是没有冬天的。可我不相信有一个世界永远是春天,永远那么温暖。因为从我出生的时候起,我每年都会经历漫长的冬天和寒冷,所以依芙琳给我讲完拉穆湖的传说后,我就跑到尼都萨满那里,打算问个究竟。尼都萨满没有肯定拉穆湖的传说,但他肯定了我们以前确实可以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游猎,他还说那时生活在尼布楚一带的使鹿部每年还向我们的朝廷进贡貂皮。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我们来到右岸的。勒拿河和尼布楚在哪里我并不知道,但我明白这些失地都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一个我们不能再去的地方,这使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总以为她是跟着驯鹿群的一条母狼。
伊万是额格都亚耶的儿子,也就是我伯祖父的孩子。伊万的个子很矮,脸很黑,额头上有一颗红痣,像颗耀眼的红豆。黑熊爱吃红豆,打猎的时候,父亲一旦发现了熊的足迹,总是提醒伊万要倍加小心,怕熊袭击了他。父亲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熊看到伊万比看到其他人容易激动,而伊万有两次从熊的巨掌下死里逃生。伊万的牙齿非常坚固,喜欢吃生肉,所以打不到猎物的时候,最难过的是伊万,他不喜欢吃肉干,对鱼更是嗤之以鼻,认为鱼是小孩子和老人这些牙齿不健全的人吃的。
伊万的手出奇地大,他若是将双手摊开放在膝盖上,那膝盖就像被粗壮而绵长的树根给覆盖和缠绕住了。他的手很有力气,能把鹅卵石攥碎了,能把搭建希楞柱用的松木“咔——”的一声折断,省却了用斧子去砍。依芙琳说,伊万就是凭借他那双力量非凡的手,使娜杰什卡成了他的女人。
依芙琳说,那年他们在克坡河一带游猎,森林被秋霜染得红一片黄一片的时候,一个俄国安达带着三个姑娘越过额尔古纳河,骑着马,穿过密林,朝漠河方向而去。伊万在打猎的时候碰见了他们。他们打了一只山鸡,笼着火,正在吃肉喝酒。伊万见过那个大胡子安达,他知道凡是安达带来的东西,一定都是商品,还有那些女人。由于常与俄商打交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讲简单的俄语,而俄商也听得懂鄂温克语。那三个姑娘有两个姿色动人,大眼睛,高鼻梁,细腰身,她们喝起酒来发出放纵的笑声,像是早已做熟了买卖的人。另一个小眼睛的姑娘看上去就不一样了,她很安静地喝着酒,目光始终放在自己的灰格裙子上。伊万想这个姑娘一定是被迫的,不然她不会那么忧郁。
伊万回到乌力楞,将两张水獭皮、一张猞猁皮和十几张灰鼠皮卷到一起,带着它们,骑着驯鹿追赶安达和那三个姑娘。见到安达,他将皮张卸下,指着那个小眼睛姑娘告诉安达,这个女人归他伊万了,而皮张归安达了。安达嫌皮张太少,声言他不能做亏本的买卖。伊万就走到安达面前,伸出他的大手,将安达怀中的酒壶掏出来。那是个铁酒壶,伊万把它放到掌心,用力一握,它就扁了;再用力一攥,随着酒花飞溅,铁壶竟然成了个铁球。把安达吓得腿都软了,安达立刻答应让伊万带走了那个小眼睛姑娘,她就是娜杰什卡。(有删改)
文本二:
东北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人与自然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发展,这个土地上诞生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生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作为故乡,迟子建对“极地”充满依恋与感恩,她的心始终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对家乡大自然的热爱使得小说中的自然景象描写具有了宜人的温度与生命的色彩,在她笔下,大自然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具有鲜活的灵魂与诗意的情趣。她曾说过:“我相信动物与植物之间也有语言的交流,只不过人类从诞生之日生就的智慧,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因而无法破译。”因而在她的作品中“自然”总是被冠以人的名字与情感,即使一片云、一只鸟、一条河、一座山,也是充满人性与灵性的,而人与自然总是亲密一体,和谐共栖。“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中所有生命圣洁的敬畏,赋予万物以神的地位,也作为生命中的共体,这就是鄂温克朴素的生存哲学。”
(摘编自减小艳《迟子建对鄂温克文化的守望与眷恋——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依芙琳不同,在“我”的眼中,没有所谓的领地意识,河流就是河流,不分左岸和右岸。
B.“我”幼年时对蓝眼睛、大鼻子的娜杰什卡充满了敌意,这与依芙琳的讲述有关。
C.迟子建认为动物与植物之间有语言的交流,人类因智慧远超它们而无法破译此语言。
D.迟子建的创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谐观念”是其重要的创作意图。
7.根据两则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借后辈之口揭开了鄂温克族人三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一种控诉。
B.对鄂温克族人而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他们现在居住的家园,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他们思念的故园。
C.作为鄂温克族人,伊万仍保留着一些原生态的生活习惯。他孔武有力,锄强扶弱,具有正义感。
D.迟子建将情感注入客观的风景之中,将灵魂与生命倾注于自然之中,表达了独特的热情和关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在网络上一度成为热度最高的书,甚至出现被卖断货的情况。某班级开展“阅读悦享,我为同学荐本书”活动,你准备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一段推荐文字。请结合两则文本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列出你推荐的内容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去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谋A夫B说客C谈天雕龙D坚白同异E之流F下至G击剑H扛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靡,奢华,与《诗经·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的“靡”词义不同。
B.察,省察,与《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中的“察”词义相同。
C.区区,指少、小,与《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用法不同。
D.当,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当”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样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B.苏轼提倡要使“智、勇、辩、力”四类人才各安其所,体现了古往今来笼络人才是统治的基础和关键。
C.六国拥有土地、军队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苏辙对此感到奇怪,这是他写作此文的缘由。
D.苏辙认为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14.请联系苏洵《六国论》说说三苏对六国的存灭各持怎样的观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七
[唐]杜甫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②。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本诗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①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②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③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无论是月夜下纺织的织女,还是秋风中的石鲸,都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6.请简要分析颔联中“虚”和“动”两个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8分)
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暂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掠自六国的珍宝丝毫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浪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六国论》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2.《桂枝香·金陵怀古》写眼前所见,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__________________”,结束上阕。
2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人关心为什么活,中国人关心怎么活。西方人关心生命的超越,希望活得明白;中国人关心现世的享受,( 甲 )。那么,怎样既活得明白又活得痛快?我认为,人应该追求精神的高贵。
高贵不是脱离世俗,不是① ,而是一种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标,是一种潇洒、从容的人生态度。
人的崇高与伟大不在于地位的高显,不在于物质的富有和奢侈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高贵。
中华文化很现实,我们特别关心俗世的幸福与享受,这和农业文化的世俗与功利密不可分。这种实用主义文化使得许多人把功名利禄这些外在的东西当作人生追求的目标,而淡忘了心灵的目标。这就给人生带来很多误导,也给生命带来不少麻烦甚至灾难。
人人都追求成功,尤其是年轻人。( 乙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成功”的字面意思就是完成功业。由于每个人的功业不同,成功自然也不可 ② 。你能说一个著名影星比一个普通教师更成功吗?
中国有个成语叫“ ③ ”,有学者认为这个“晚”通“免”字,“大器”是不追求所谓“成功”的,“成功”是一个庸俗的社会学名词,它的副产品就是名和利。林语堂先生在晚年将“名”与“利”称作“骗子”,就是说人们在向外追逐中失却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是谁。一些人不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生活,只为别人的喝彩和议论而活,不自觉地为外物所驱使,成了名与利的奴隶。所以事业成功不代表人生成功。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人生有一千种活法,人生成功( 丙 ),我们不能用一种活法去否定其他活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成功,这很正常,而且人生得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不然,否则可能很无聊。
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6.下列各项中的“现实”与文中加点的“现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轰”的一声,一个响雷将他惊醒,让他从梦中回到现实。
B.当我是个孩童时我做了许多梦,如今很多梦都已成为现实。
C.这部电影反映了不少很现实的问题,深受观众好评。
D.他这个人比较现实,不会轻易答应帮别人的忙。
27.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解析】B.“更加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也更加能告诉当下的我们何为中国人”错,伍德认为杜甫的作品更伟大,但并没有认为杜甫的作品更加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更加没有认为杜甫的作品“更能告诉当下的我们何为中国人”。
2.B【解析】B.中国诗歌所涉内容极广,且具当代意义,但并不一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C【解析】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了中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C.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的内容是一种强烈情感的宣泄,是控诉,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所以不能作为论据。
4.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用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③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解析】①结合“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可知,《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结合“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可知,杜甫用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③结合“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可知,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结合“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可知,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5.答案示例:不同意这种说法。①夫妻因战争长期分离,见面后本应有千言万语却只用一个“你”字招呼,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②水生嫂先笑后哭的细节,充分展示出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和丰富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特质,③这一细节真实感人,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解析】“人类因智慧远超它们而无法破译此语言”错误,原文是“只不过人类从诞生之日生就的‘智慧’与这种充满灵性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隔膜,因而无法破译”,并不是说人类因为智慧远超动物与植物而无法破译此语言。
7.C【解析】“锄强扶弱,具有正义感”错误,伊万凭着力气大,吓得俄国安达不敢狮子大开口地漫天要价,从俄国安达手中换来了娜杰什卡,这并不能体现伊万“锄强扶弱,具有正义感”。
8.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鄂温克族的历史故事,使叙事更加客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便于抒发感情,表达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9.答案示例:①《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讲述鄂温克族人百年历史的书,是一个关于自然与生命的哲学命题。在书中,你会看到一个神奇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②如果你焦虑、迷茫、困顿,那么,不妨与迟子建老师同赴额尔古纳河右岸,聆听鄂温克族人的倾诉,在这里,你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你会敬畏这世间的每一个生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CDF【解析】句意: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都是相同结构,描绘不同类型的人,“之流”是对以上各类人作总结,不能与上面断开,所以应在“客”“龙”“流”后面分别断开,即在CDF处断开;“至”的宾语为“击剑扛鼎”,中间不应断开。故选CDF。
11.B【解析】A.正确。“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的“靡”词义为“无”。B.错误。《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中的“察”词义为“理解”。C.正确。“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用法为“用作自谦的谦辞”。D.正确。“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当”词义为“主持、掌握”。故选B。
12.D【解析】D.“齐、楚、韩、魏四国应该协助面临敌寇危险的燕、赵,让燕、赵无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错误。由原文“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可知,苏辙主张的是齐、楚、燕、赵四国协助韩、魏,让毗邻秦的韩、魏没有东顾之忧。
13.(1)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
(2)(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暂、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解析】(1)“先王”,古代君主;“共”,共享;“靖”,安定。(2)“乃”,却;“疆场”,边界;“背盟败约”,违背盟誓、毁弃约定。
14.①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②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③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意近即可)
【解析】
①由“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知,苏洵的观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②苏轼则另辟蹊径,从六国存在时间较长,而秦国存在时间较短的事实中总结出“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即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可知苏轼的观点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
③苏辙指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从中可以看出苏辙认为六国谋士看不清天下形势,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苏辙的观点为:六国之所以灭亡,要归咎于当时六国谋士的思虑疏略,见识浅薄,不明了天下的形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上到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人,数不清有多少。这些都是祸害百姓、危害国家的人,百姓怎么承受得起,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
苏子说:这是前代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奸猾之徒,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能够不加以省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途径中出身:夏商周以前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里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解析】B项,“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在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16.①“虚”有“空对”之意,写出了昆明池中的织女(或“织机、织物”)空对夜月、辜负清秋月色的情景。②“动”即“抖动”之意,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石鲸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兀自抖动的画面,让静的事物有了动态感。③两个字一静一动(或以动写静),描绘出昆明池的清幽凄冷的环境气氛,烘托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也暗指唐王朝国运衰颓的现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小题,8分)
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暂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句子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9.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掠自六国的珍宝丝毫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浪费的两句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0.在《六国论》中,苏洵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2.《桂枝香·金陵怀古》写眼前所见,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2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肝肺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
24.①自命清高 ②一概而论 ③大器晚成
25.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成功,这很正常,因为人生得有一个向前的目标,不然,可能很无聊。【解析】两处表述不当:一是关联词“而且”使用错误,二是“不然”与“否则”重复。
26.D【解析】文中加点的“现实”是形容词,作谓语,意思是“讲究实际功利”。A.“现实”是名词,意思是“客观世界”。B.“现实”是名词,意思是“客观存在的事物”。C.“现实”是形容词,意思是“合乎客观情况的”。D.“现实”与文中加点的“现实”意义和用法相同。
27.(甲)希望活得痛快 (乙)但什么是成功呢 (丙)只是其中的一种活法
【解析】(甲)处,结合后文“怎样既活得明白又活得痛快”看,上文讲了西方人“希望活得明白”,那么中国人对应的应该是关心活得痛快,甲处应该填“希望活得痛快”。
(乙)处,上文讲“人人都追求成功”,后面说“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然后表达对“成功”的理解,可推知,甲处是关于“成功”的设问句,可推知填“但什么是成功呢”。
(丙)处,上文说“人生有一千种活法”,联系下文“我们不能用一种活法去否定其他活法”看,“追求成功”是其中的一种活法,可推知“人生成功”后面应该填“只是其中的一种活法”。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试题解读】
本次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思考人类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体现思辨性与开放性,让学生真实地交流,理性地表达,凸显写作活动的本质。
作文题是基于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特别是ChatGPT聊天机器人突然火爆全球,上线不到2个月破亿的当下,希望能借此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今天人类将要面对的重大危险可能恰恰是来自人类自身。
人类的科技在最近数百年间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这些辉煌的成就是前人几乎无法想象的,也是不可否定的。但也有一点忧思。因为今天科技不仅是经济的火车头,且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笼罩和支配性的氛围。单一方向的无止境的进步已经构成一种现代“迷思”,能否接受一种基本的普遍道德规范以约束我们的行为,而在价值追求方面也需有所调整,从一意追求控物能力和满足物欲、体欲转向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就有了有人说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
考生可以针对自己的认知与思考给出赞同或反对的甚至部分赞同的回答并给出理由。“有人说”三个字,是有意构建一个虚拟的“对话者”,这位假象的“对话者”与“写作者”探讨一个观点。因此,无论考生持有什么观点,在给出自己理由的时候,又需要从对话者角度进行思辨,实现对自己观点的补充或强化,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观点。在我们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之前,我们可能要理清以下问题:
1.何谓“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
“控物能力”应该是人对于外物的掌控,而“自控能力”是人对自我的掌控,前者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后者则是人类与内心的关系,而“控”则包含先天认知,理解而后利用,控制。
2.为什么会“往往不平衡?”
控物能力的发展与自控能力的不平衡是事实,学生需要思考这种不平衡导致的原因,有可能是自我的成长过程中人未能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同时人的精神价值处于相对真空的状态,个体的孤立无援和对价值的强烈诉求都促成我们更倾向于从外部世界入手,通过对外物的控制以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也有可能是时代的风气所致。
3.“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体可以指哪些发展历程?
这里“有人说”圈定了一个讨论范围可这项要求对写作相当重要。
4.“更”字的意味是什么?
材料中为什么有人说的“更”?细心品鉴可能有双重意味:一是人类目前达到的知识和技术已经是人类道德难以控制的了,足以构成对人类的巨大危险,所以自控能力更重要。或者说,人类对知识和技术还是有进步的巨大空间,但在道德方面则没有那么大的进步空间,在情感和幸福方面也同样没有那么大的巨大空间。这或许是因为知识和技术可以一代代的传承和积累,但道德和幸福却无法如此传承和积累,因为道德与精神的能力归根结底是落实于个人的,必须在每一个人那里重新开始。而如果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则必须从每一代人那里重新开始。
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必须基于这个既定的范围,不能简单窄化为聚焦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同时,写作中应当体现出明确的针对性。在写作内容上,就是将论说重点集中于寻找“更”的理由。在表达策略上,一方面是充分运用逻辑的力量,借助演绎或归谬,找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是以公允的态度,站在对方立场,肯定对方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再进一步指出问题所在。
【发问与追问】
界定概念:
控:包含先天认知,理解而后利用、控制、发展的一系列过程。
物:指人自身之外的外物,但也未必就是无生命的“物体”“物质”等,还可以包含自然、技术、客观规律等此类外在于人的事物。
控物能力:人对于外物的掌控,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自控能力:人对自我的掌控,是人类与内心的关系。
不够平衡:不一定是“严重失衡”,既包含了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二者发展程度不同的事实陈述,也包含了对平衡的追求和愿景。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
①人类在知识和技术方面还有进步的巨大空间,但在道德、情感和幸福等方面则没有那么大的进步空间。
②知识和技术可代代传承和积累,但道德和幸福却无法如此传承和积累,因道德与精神的能力须在每一个人那里重新开始。而从社会的角度衡量,则须从每一代人那里重新开始。
③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相对更重要,导致了自控能力的发展优于控物能力的现状。而控物失败后对物的迷恋会夺取自控意识。
④人们对技术的过度追求如超越了为人的准线,仅为推进技术的进步,失去自控的意识而仅仅追逐对外物的掌控,只能带来文明的荒芜。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未必比控物能力更重要?
①当自控能力以彻底地隔绝物乃至不再需要思考控物能力,这不是自我觉醒、自我解放,而是自我抑制、自我欺骗。反复强化自控能力彻底了断人和物的链接而使控物能力变成虚设的概念。
②人需要了解、体会外物的精妙和物欲的诱惑,当代的商业社会穷极娱乐之精妙,将欲望与商品合二为一,对所有事物的轻慢,等同于不自量力。
③时代造物不断演化,助人修炼出改变自我、改变世界的强大能力,而其自身的演化也不断地淘汰着,贯穿古今的物的欲念,是时常搅扰我们的命题。
为什么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
①自我成长过程中人未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②人的精神价值处于相对真空状态,个体的孤立无援和对价值的强烈诉求促成我们更倾向从外部世界入手,通过对外物的控制以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
③时代的风气所致:今天科技的发展已构成一种现代“迷思”,能否接受一种基本的普遍道德规范以约束我们的行为,而在价值追求方面也需有所调整,从一意追求控物能力和满足物欲转向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我们承认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不够平衡,但我们所追求的并非是控物和自控的平衡,因为社会是动态发展的。
②当我们建立博大又坚强的自我,自控能力与控物能力都是成长路上的路标。
③人的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自控能力与控物能力其实一体两面。只有在文明的滋养之下,技术的发展才有意义与持续性。
④社会发展中,认识到我与物之有限的自控能力,实为追求无限控物的控物能力之前提。社会发展终离不开更重要的自控能力,使人类在有限物与无限心的统一中向前迈进。
【素材积累】
1.能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将永远被称为征服者的征服者。——普罗图斯
2.征服自我的人是最了不起的胜利者。——比彻
3.人类的力量在每一领域都增强了,惟独自我克制的力量没有成长。——丘吉尔
4.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勃朗宁
5.人类的主要优点在于能抵制天性的冲动。——约翰逊
6.人们将被他们热爱的事物所消灭。——尼尔·波兹曼
7.我们的真正快乐在于自由地支配自己。——布封
8.生活缺少了节制便没有益处。——欧里庇得斯
9.我们用理性造就了一片荒漠。——加缪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利,自胜者强。——老子
【范文欣赏】
有限物无限心
①ChatGPT成为热点的当下,无数人在担忧着,人工智能是否有朝一日会脱离我们的掌控,战胜人类的主体性。我们对“物”失控的恐惧前所未有地放大,但常常忽视了对我们自身的“自控”。在这样的不平衡中,有人疾呼:人类社会发展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由社会热点导入材料。)
②的确,相较于人的认知能力,外物终究是有限的,不足以安顿人自我之无限。人类对掌控事物的控物能力的渴望,在科学主义盛行的当下被日益正当化、崇高化,而哲学所追求的自控能力却日益式微。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在现代性危机之下,人们因丧失了这种掌控自我的能力而在意义空洞中备受煎熬。可以说,现代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之中,亟待着自控能力的回归。(分析现代社会之中,亟待自控能力的回归的原因。)
③然而,“有人”的观点并不够严谨。须知,人类社会本就是动态的事物,以“自控”贯穿人类历史未免有所不妥。我们须得承认,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乃至早期工业化阶段,人类社会始终同匮乏的物质相斗争,此时追求控物能力无可厚非,其较自控能力而言在解决温饱问题上的确更为重要。(分析“有人”的观点并不够严谨之处。)
④但在现代化社会,物质前所未有地丰富,我们对于自然事物已似乎有了充分的掌控能力。但面对新兴的社会事物,我们似乎前所未有的难以掌控。各类“反转”“辟谣”层出不穷,颇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诡谲,而在真假乱流中看清物之本质,要求我们具有极高的自控能力。我们须在捕捉情绪的大字标题之中,控制内心,保持理性,而非落入如中科电事件一般的骗局之中,阻碍社会发展。何其困难!但又何其重要!(分析现代社会,我们具有极高的自控能力的重要。)
⑤而另一方面,自控能力也有利于我们在物质过剩的社会抵御诱惑,寻得内心的清明。现代社会的功名利禄又何尝不类佛家之言“金屋”,富丽堂皇而又时常厌其浊气逼人。然则人之可控可持有限,人之欲无厌。自控之心在这“金屋”之中,不可不谓是助我们识破表象之“形”,直达本质之“体”的法宝。从而在弱水三千之中掌控内心,但取一瓢,维持内心的清明,对抗浮躁的社会。(分析现代社会自控能力也有利于抵御诱惑,寻得内心的清明。)
⑥其实,真正的自控,其往往便是这种鉴别“形”“体”的能力,而非一味压抑自我。识得“形”与“体”,代表着我们的内心有更高的寄托物,帮助我们认清社会中个体的渺小。我们生如蜉蝣,控物能力、所控之物毕竟有限,面对自然的浩瀚,我们不免认为控物更重要,本质上仍是我们无限之心无法安于有限之物而追寻崇高至高的投射。(分析认为控物更重要的本质。)
⑦这样的追求,让我们认识到主体的局限,从而不拘泥于眼下之物,探求未知,促进社会变革发展。可以说,社会发展中,认识到我与物之有限的自控能力,实为追求无限控物的控物能力之前提。而社会之发展,终离不开更重要的自控能力,使人类在有限物与无限心的统一中向前迈进。(总结全文,点明标题。)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契合材料,层次清楚且层层递进,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考场作文。而且在理性且逻辑比较严密的语言里,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既体现了作者对于“自控和控物”这个问题的强烈关注,也能引发共鸣打动读者。而且作者在论证“自控和控物”谁更重要时,都是在进行限定条件后才下判断,比如“原始社会物质匮乏”,“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等,从而避免了论证的自相矛盾。更可喜的是,作者始终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材料的核心问题,也让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有了深度。不足的是,界定概念略显简单,特别是“控物”的内涵分析得很少;后面几段在论证二者关系时,“有限和无限”的介入,一方面让“自控和控物”关系有了理论的深度,但同时也让二者关系略显空洞和凌乱。
控物者达,自控者进
①老子曾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利,自胜者强。”我想,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或可再加上一句:控物者达,自控者进。(由名言导入,明确论点。)
②人的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借助、掌握、主宰他物,无论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亦或是创造、使用工具,都体现了人们通过“控物”来获得技术进步,而对于人本身,一方面,我们对自我个体设立要求与限度,以道德律令、行为准则控制自身行事;另一方面,人们在群体中建立制度,形成文化,以规范社群的动态变化。这之中便培育了人类的文明,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使“控物”与“自控”都被附上重要意义。(阐述人的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理论上,控物与自控似乎并无高下,看似齐头并进,但实际中控物与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能平衡。商周文明发达,礼乐井然,却苦于科技程度与生产力的低下。当下技术先进,但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愈发严峻的环境污染与极端气候对人们的控物本领发出质询;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竟使不少人相形见绌;核能源的巨大的效益与前景背后是难以估量的风险与隐患。于是,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人与物的关系,试图将问题归结于人以渺小人力妄图驾驭外物的自负,是“控物”的缺憾。(阐述控物与自控似乎并无高下,但实际中控物与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能平衡。)
④无可否认,这之中确实存在“控物”的纰漏,但我以为,背后还是由于“自控”被过少的关注了。自然本是人外之物,欣赏与协调本应为人类的态度,但出于贪婪、短视,人类突破了这层行为的限制,才落得今天的困窘局面。当人们为ChatGPT教唆他人自杀一事惊异愤怒,可曾想过,智能体依循的指令程序仍是出自于人之手。人们对技术的过度追求更多时候超越了为人的准线,故一次次突破这条准线,仅为推进技术的进步。“我们用理性造就了一片荒漠。”正如加缪的告诫,失去自控的意识而仅仅追逐对外物的掌控,只能带来文明的荒芜。(阐述存在“控物”的纰漏,是由于“自控”被过少的关注了。)
⑤商周在历代发展中脱离了技术低下的时期,即便这二朝已不复存在,但其影响、价值仍在。可我们身处的时代,为求控物放下人性与情怀,委身将已异化为技术的奴隶,我们将何去何从?发展何以致之?奥尔特加说,没有文明,技术无法长存。这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阐述要警惕我们身处的时代,为求控物放下人性与情怀的现象。)
⑥我想,应重视那份人性,应重拾那份人性,重建“自控”的准则,以哺育文明。只有在文明的滋养之下,技术的发展才有意义与持续性。“控物”方得更好的成果。由此,社会的发展方能视见光火。(明确我们的做法:重建“自控”的准则,以哺育文明。)
⑦“控物”者得以发达,自控者终致进步。愿重拾自控,向阳而生。(点明标题,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