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期中)语文试卷(二)及参考答案

2024-11-18 来源:要发发教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正式成立。6月28日,两艘从苏联接收的潜艇“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由中国海军官兵驾驶,驶出旅顺口,前往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第一批潜艇学习队成员罗治淮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既紧张又兴奋。

罗治淮:苏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帮助中国建一支潜艇部队,大家都高兴极了,但是我们这个队伍文化程度偏低一点,当时决心大得很,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深夜才睡。三年零两个月以后,我们的学员自己开着船(潜艇),自己把这个船(潜艇)开到我们自己的基地。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说,他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调查研究,开讨论会,大家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一定要搞,一定要自己搞!一万年也得搞出来!作为我们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程文兆:船像鲸鱼一样徐徐驶出那个平台,有上万人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走到现场,欢声雷动。船上前面挂着毛主席像,下面就是大红花。潜艇艇员都站在船舷旁边,非常非常激动,感到非常自豪。

1969年,正在东海舰队服役的程文兆接到命令,自己将被抽调到一支特殊的部队。来到北海舰队,程文兆才知道,自己即将加入的是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他将与另外35名战士一起,担任首艘核潜艇的试航员。程文兆和战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试航200多次,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1970年12月26日,中国人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9月,中国海军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并具备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捷编自央视新闻《百年瞬间·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材料二:

“谨小慎微,精益求精”,这是写在某潜艇基地技术监测室大门上的字。核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基地官兵用细节上的苛刻,破解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

核潜艇的“保健医生”——高级工程师吴水海手持专业仪器,穿梭于各种电气设备之间。突然,监测仪发出了“嘟、嘟”的报警声。他小心地一寸一寸地移动着仪器,报警信号的频率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信号频率最高的地方,经仔细检查,确认是冷凝器传热管出了问题。隐患得到了及时排除。这样的监测巡查每天都在进行,在基地大家称吴水海他们是“核潜艇保健医生”。近年来,基地已经建立了基地、大队、艇上三级监测体系,装备了一系列检测维修的先进设备,配备了便携式检测设备,使用这批装备的专业队伍和他们的执着精神,极大地增强了装备故障的预测预报能力,防患于未然。

攻克世界性核退难题——核潜艇退役处置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上对反应堆大多是海上处理法、浅土掩埋法等简易处理法,后续会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而基地某核退大队,提出了“安全彻底处置法”。“核退”处置技术在我国属空白,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的技术可借鉴。大队长孔劲松是位核专家,面对如此技术空白,他和他的团队踏上了不分白天黑夜的探索之路。通过不懈努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与其他部门一起先后突破12项关键性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成功实施核潜艇安全退役的国家之一。

一根头发丝和一颗螺丝钉——核潜艇基地组建以来,在核潜艇装备使用和管理上树起一条铁规:第一细,第二实,第三不能有说不清的问题。官兵始终坚持“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安全理念和“零容忍、零借口、零差错”的工作标准,以万分的努力做到万无一失。精细化管理在某导弹技术总站显得尤为突出。一次,身着全封闭服装的官兵,正在对某新型战略导弹进行“体检”,就在各单位上报导弹准备完成情况时,阵地指挥员卢明章突然把所有官兵集中起来,手里夹着一根头发丝,严厉地说:“一根不起眼的头发丝,如果掉进导弹的重要部位,就可能影响导弹的技术参数,成为战场失利的罪魁祸首。”他亲自监督,全线“返工”。

防微杜渐才能保证核安全。某核潜艇一次小修后,技术保障大队士官刘辉在对调节空压机等设备抽检时,发现一台机器少装了一个螺丝。大队领导大动干戈,安排技术骨干力量进舱开展地毯式检查。整整忙碌了16天,最终找到了那枚丢失的螺丝。打那以后,他们又多了一条“铁规”:新安装设备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排查。

日月更迭,“大洋黑鲨”犁浪蹈海;时光流转,“水下蛟龙”仗剑待命。近半个世纪以来,核潜艇安全航行百万海里,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在走向远海大洋的征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亮的航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纵观世界海军大国间的核潜艇发展不难发现,如今针对新一代核潜艇的比拼已然开始,各国也有各国自己的打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变革,除核动力技术、艇体材料、低噪音之外,未来下一代战略核潜艇还将会在武器装备、自主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加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大洋的“静默杀手”会更加犀利。

(摘编自光明网《“静默杀手”核潜艇是海军硬实力的象征,未来将如何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54年,中国海军接收了苏联提供的两艘潜艇,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潜艇部队的建设与学习,直接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研发事业起步。

B.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核潜艇,彭士禄等科技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困难,最终成功。

C. 中国核潜艇基地官兵以“谨小慎微,精益求精”的态度,确保了核潜艇的安全运行,体现出了中国海军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

D. 核潜艇的退役处置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核潜艇基地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填补了我国技术空白。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深夜才睡”与材料二中“不分白天黑夜的探索之路”等语句,突出强调了核潜艇事业需要时刻待命。

B. 材料一使用“第一支”“第一任”“第一艘”等词语,表明中国核潜艇的发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讹诈,使中国成为具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C. 材料二列举吴水海排查冷凝器传热管问题、孔劲松团队攻克“核退”处置技术难题,证明了我国核潜艇技术领先世界。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历史发展、技术保障的角度介绍了我国核潜艇事业,材料三则展望了世界核潜艇事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核潜艇事业“慎之又慎”理念的一项是( )

A. 在核潜艇关键设备的选材上,科研团队广泛调研,对多种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对比再选择。

B. 为确保核潜艇的安全性能,团队反复计算潜艇的结构强度,进行多轮模拟实验和压力测试。

C. 为加快核潜艇研发进程,在部分系统的研发中,跳过一些常规测试环节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D. 在核潜艇的武器系统装配前,技术人员对每一件武器装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功能计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中将核潜艇比作“大洋黑鲨”“水下蛟龙”“静默杀手”等的效果。

5. 请结合材料,简述我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

1. A 2. D3. C

4. ①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核潜艇的强大威力和重要地位。“大洋黑鲨”“水下蛟龙”突出了核潜艇在海洋中行动迅速、威力巨大的特点;“静默杀手”强调了核潜艇隐蔽性强、杀伤力大的特性。

②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核潜艇的强大力量和隐蔽特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①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表明了国家的重视及决心。

②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我国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坚持自主研发核潜艇,展现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促进核潜艇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③维护和管理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在核潜艇的维护和管理中,官兵们坚持“谨小慎微,精益求精”、防微杜渐的原则,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格把控,保障了核潜艇的安全运行,提升了核潜艇的作战效能。

④技术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核潜艇退役处置等世界性难题面前,我国科研人员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技术空白,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解析】

【导语】《百年瞬间 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以纪实风格展现了我国核潜艇的诞生历程,具有历史厚重感。摘编自《人民日报》的材料是保障核安全做的努力。《“静默杀手” 核潜艇是海军硬实力的象征,未来将如何发展?》则对核潜艇的未来进行探讨,富有前瞻性。三者结合,为读者全面呈现核潜艇的重要意义与广阔前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直接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研发事业起步”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的成立,而非“核潜艇研发事业”的起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突出强调了核潜艇事业需要时刻待命”错,应该是对研究者们废寝忘食精神的赞美。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讹诈”表述过于绝对,且原文并未直接说明核潜艇的发展直接“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讹诈,而是增强了中国的实力。另外,“使中国成为具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的是1988年中国海军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成功。

C.“证明了我国核潜艇技术领先世界”错误。文中列举事例是为了说明我国在核潜艇相关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不能得出“我国核潜艇技术世界领先”的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跳过一些常规测试环节”这种做法是冒险的、不谨慎的,不能体现“慎之又慎”理念。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色的能力。

将核潜艇比作“大洋黑鲨”“水下蛟龙”“静默杀手”,说明用的是比喻修辞,本体是“核潜艇”,由“‘大洋黑鲨’犁浪蹈海;时光流转,‘水下蛟龙’仗剑待命”可知,比喻突出了核潜艇在海洋中行动迅速、威力巨大的特点;由“大洋的‘静默杀手’会更加犀利”可知,比喻强调了核潜艇隐蔽性强、杀伤力大的特性。“大洋黑鲨”“水下蛟龙”“静默杀手”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核潜艇的强大威力和重要地位。

比喻论证可以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此,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核潜艇的强大力量和隐蔽特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

由“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可知,对核潜艇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自行研制核潜艇的决心很大。

由材料一中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的话可知,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我国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坚持自主研发核潜艇,展现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促进核潜艇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材料二某潜艇基地技术监测室大门上的“谨小慎微,精益求精”,以及“基地官兵用细节上的苛刻,破解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的事例以及“防微杜渐才能保证核安全”等内容看,在核潜艇的维护和管理中,官兵们坚持“谨小慎微,精益求精”、防微杜渐的原则,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格把控,保障了核潜艇的安全运行,提升了核潜艇的作战效能。

由材料二在核潜艇退役处置等世界性难题面前,大队长孔劲松带领团队攻克难题,填补我国技术空白的事例以及材料三提到的“创新和突破”内容可知,技术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脸

郑俊甫

敌人的铁蹄踏进窑镇时,四爷正在庆乙戏楼唱戏,唱的是《捉放曹》。四爷唱花脸,扮年轻气盛的曹操,水白脸,脸谱高位勾画,哇呀呀一嗓子,声似洪钟。

四爷打小喜欢看戏,小时候家住庆乙戏楼旁边,没事就跟着大人泡戏园子。别的孩子也有看戏的,男孩子都喜欢看武生——一杆枪舞得虎虎生风,要不就是翻筋斗,孙猴子似的,好看;女孩子呢,多喜欢书生小姐的故事,如《西厢记》之类。

四爷不。四爷喜欢花脸:曹操呀,李逵呀,还有“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的关云长,等等。有一回,庆乙戏楼的花脸卸罢了妆,见四爷还跷着两只脚趴在戏台边,痴愣愣地看,一时兴起,便抱了他,到后台,仔仔细细地给四爷画了张脸谱。四爷得了宝似的,一口气跑回家,对着镜子左瞧右照。四爷的小脸上是一张拼接的脸谱,一片红忠,一片水白,还有的地方画成了金银妖怪。四爷不在乎,哪一片他都喜欢,一连几天舍不得洗,恨不能一直在脸上留着。后来,父母骂得急了,他便哭丧着脸去洗。没成想,拿肥皂也搓下不去,家人只好动用了豆油,才算让一张脸恢复了本来的颜色。

四爷就是凭着一股子痴劲儿进了戏班。先是跑龙套,但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了庆乙戏楼的当家花脸,方圆百里无人不知。

敌人进了窑镇,消停了没几天,一位少佐就带着翻译进了庆乙戏楼。少佐也是喜欢京戏的,尤喜花脸,还能哼上几句。听说四爷花脸唱得好,他就寻上了门,不光想听,还想学几句,最好能登台演唱。

四爷自然是拒绝的。别看在舞台上什么角色都唱过,也演过老奸巨猾的反派,可下了台,四爷却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少佐很有耐心,看上去比三顾茅庐的刘玄德还有诚意。聊了几次花脸,碰了几次壁,少佐便换了话题,开始聊四爷的家庭——先是四爷的父母寿辰,继而是家居摆设,甚至于孩子念的学堂都聊,熟悉得像是在聊自己。

四爷的心开始打鼓,身上冷汗直冒。

四爷说:“想学什么?”

少佐顿时眉开眼笑,说:“花脸吧。”

四爷说:“想唱哪出?”

少佐转了转眼珠,两只手比画着说:“就是那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四爷摇了摇头:“关羽太费嗓子了,你初入门,唱不了。”

少佐愣了一下:“你看我能唱哪出?”

四爷说:“《捉放曹》吧。你可以试试曹操,那时候曹操春秋正盛,与你年龄相合。”

少佐侧过脸,盯着翻译。翻译立马解释说:“曹操,三国时的英雄,很厉害的。”

少佐微笑着点点头,就唱这个吧。

四爷教得很认真,少佐学得也很认真。一个月后,少佐能完整地唱上一段了,有模有样。少佐提出想上舞台,四爷想了想,点了头。

那天观众很多,坐满了整个戏楼。观众是四爷花钱雇来的。要说庆乙戏楼从不缺观众,尤其是四爷的场子。可那天要上台的,是一个日本人,是带着兵扛着枪一路烧杀抢掠的鬼子。教鬼子唱戏,还要他登台表演,这不是汉奸卖国贼吗?

四爷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好多人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早都骂上娘了。四爷赔上自己的老脸,花钱请了庆乙戏楼的铁杆戏迷。戏园子不能空呀,别看少佐在四爷面前一副谦恭的样子,四爷明白,每一个谦恭的细胞下都藏着利刃。

那天的戏唱得很热闹,该有掌声的地方、不该有掌声的地方,掌声都有了。每个观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散场的时候,一个个冲着四爷伸大拇哥。

少佐很开心,他学着窑镇人的样子,冲四爷一拱手,鞠了一躬。打那天起,少佐不再光顾庆乙戏楼了,他又恢复了侵略者的本性,拿起了枪。

不再光顾庆乙戏楼的,还有四爷。据说,少佐的那场戏唱罢,就再也没有人在窑镇见过四爷。

窑镇的上空起了一阵风,先是在戏迷们之间刮,后来越来越盛,很快就席卷了窑镇的角角落落。少佐也听说了,问了懂戏的人,才知道那不是空穴来风,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少佐派了很多人,去寻四爷的下落。可是,四爷,连同他的家人,隐了身似的,再也寻不着了。

日本人投降后,那阵风成了窑镇的一个传说,有鼻子有眼的。就连街头说书的,也拿它作保留节目,说起来眉飞色舞,唾沫星乱溅。您瞧瞧,明明是担着汉奸的名声,救鬼子唱戏的,最后却成了英雄。为什么?《捉放曹》中,是青年曹操,脸谱该高位勾画,眉毛和眼部的线条勾得直且淡,两颊皱纹一对,线条细长,以显其年轻气盛。可是四爷呢,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眉毛、眼部和脸上的皱纹,着色重,线条粗,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不再讲究虚实,面部的皱纹也多,行话叫“水白奸邪”。怎么个意思?《阳平关》里的曹操可是暮年,不光仗打得一败涂地,阳寿也只余了不到三年……

这个四爷呀。啧啧。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爷从小痴迷于花脸,凭借他京剧表演的天赋及机遇,进戏班后很快成为当家花脸。

B. 少佐想学唱京剧,四爷开始拒绝,但后来答应教少佐唱《捉放曹》,是因为他被少佐的诚意打动。

C. 四爷教少佐唱《捉放曹》并让他登台表演这一行为在窑镇引起了巨大争议,当时许多人认为四爷是汉奸。

D. 四爷连同他的家人最后离开了窑镇,是因为四爷觉得不会有人再喜欢听他唱戏,所以知趣地选择离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四爷在庆乙戏楼唱《捉放曹》的场景切入,不仅展示了四爷的高超技艺,也奠定了全文凄凉的基调。

B. 文章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少佐虚伪、狠毒、狡诈的嘴脸。

C. 文章以对话描写和对四爷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四爷与少佐之间关系的变化,既有表面谦恭,也有暗中较量。

D. 文章通过对比《捉放曹》中曹操的脸谐与四爷给少佐画的《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揭示了四爷的讽刺意图。

8. 小说以“花脸”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9. 有人评价说:“好的文章,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情。”请分析本文在叙事上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答案】

6. C 7. A

8.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花脸” 贯穿了四爷的成长经历、与少佐的纠葛等情节。四爷从小喜欢花脸,凭借对花脸的痴迷进入戏班成为当家花脸;后来少佐想学花脸,四爷与少佐围绕花脸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② 凸显人物形象:“花脸” 体现了四爷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四爷对花脸的痴迷,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四爷通过给少佐画特定的花脸脸谱来表达对侵略者的反抗,凸显了四爷的智慧和民族气节。

③ 暗示主题:小说以 “花脸” 为题,暗示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花脸作为京剧艺术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四爷在面对侵略者时,利用花脸来进行抗争,体现了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

9. ①于无声处听惊雷:

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小说前面看似四爷在教少佐唱戏,甚至让少佐登台表演,让人误以为四爷可能成为汉奸。但最后揭示四爷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暮年曹操的脸谱,暗示了四爷对侵略者的诅咒,情节反转令人震撼,如同惊雷一般。

主题深刻震撼人心。小说通过四爷与少佐的故事,展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普通人的抗争。四爷以一种看似妥协的方式与少佐周旋,最终巧妙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反抗,这种在无声中爆发的力量,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精神的伟大,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②于细微处见真情:

人物刻画细腻真实。小说对四爷的刻画非常细腻,如四爷小时候对花脸的痴迷、面对少佐威胁时的内心挣扎、教少佐唱戏时的复杂心情等,通过这些细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四爷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民族大义面前的真情实感。

细节描写生动感人。文中对四爷给少佐画脸谱的细节描写,以及观众对四爷行为的反应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让读者在细微之处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和民族精神的力量。

【解析】

【导语】小说《花脸》以抗战背景下戏剧人物四爷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在敌人的压迫下,以真实正义之笔进行默默抗争的传奇经历。通过四爷教日本少佐《捉放曹》一事,引出了深藏于脸谱中的讽刺隐喻,借艺术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嘲弄与诅咒。文章结构紧凑,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利于读者思考民族气节与文化坚持,在戏剧性变化与结局的反转中,凸显出民族英雄的无声壮举。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凭借他京剧表演的天赋及机遇”错误,根据“四爷就是凭着一股子痴劲儿进了戏班”可知四爷进入戏班靠的是痴劲儿,没提到“天赋及机遇” 。

B.“因为他被少佐的诚意打动”错误,根据“少佐便换了话题,开始聊四爷的家庭——先是四爷的父母寿辰,继而是家居摆设,甚至于孩子念的学堂都聊”可知,这是少佐拿四爷的家人在威胁他,四爷为保护家人不得不答应。

D.“四爷觉得不会有人再喜欢听他唱戏,所以知趣地选择离开”错误,根据“少佐派了很多人,去寻四爷的下落”可知,当少佐知道四爷自己化的妆“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寻找四爷是为了报仇,四爷躲起来是为了躲避少佐的报复。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奠定了全文凄凉的基调”错误,根据“《阳平关》里的曹操可是暮年,不光仗打得一败涂地,阳寿也只余了不到三年”可知,四爷给少佐画“《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体现了四爷的民族气节和智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节选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有删改)

材料二:

董仲舒请使列侯郡守岁贡士二人,贤者赏,所贡不肖者有罚,以是为三代乡举里选之遗法也,若无遗议焉。郡县之天下,统中夏于一王。郡国之远者,去京师数千里。郡守之治郡,三载而迁。地远,则贿赂行而无所惮。数迁,则虽贤者亦仅采流俗之论,识晋谒之士,而孤幽卓越者不能连进于其前。且国无世卿,廷无定位,士苟闻名于天下,日陟日迁,而股肱心背之任属焉。希一荐以微非望之福,矫伪之士,何惮不百欺百雠以迎郡守一日之知,其诚伪淆杂甚矣。于是而悬贫罚之法以督之使慎,何易言慎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上天之A理B而亦太古C之道D天子之E所宜F法以为制G大夫之所当H循以为行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二千石,与《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都属于定语后置句。

B. 是,这,与《六国论》中“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是”含义相同。

C. “日削月浸”与《送东阳马生序》“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日”用法不同。

D. 且,而且,与《鸿门宴》中“且为之奈何”的“且”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指出许多高级官员的子弟因家庭背景和财富优势,更容易进入官场,但他们并不一定都是贤才。

B. 董仲舒建议不要用做官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功劳,而是要考察他们的才能和德行以后再确定职位。

C. 董仲舒认为官员与民争利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官员应放弃所有产业,只领俸禄。

D. 王夫之认为,较远的郡和封国距离京师数千里,郡守每隔三年就要迁转调动,这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2)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

14. 请简要概括董仲舒和王夫之对“使列侯郡守岁贡士二人”这一举措的不同看法。

【答案】

10. BDG11. C 12. C

13. (1)因此廉洁和无耻混淆,好人和坏人不分,真正的贤才就无法得到。

(2)扩大他们的田地住宅,扩充他们的产业,增加他们的积蓄,致力于这些而且没有止境。

14. ①董仲舒支持这一举措。他认为此举能让诸侯、二千石官员尽心求贤,使天下之士得任用,实现三王之盛和尧、舜之名,强调量材授官、录德定位。

②王夫之对此举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在郡县制下此举措有诸多问题,如偏远地易贿赂、郡守频繁迁职致推荐不公正、难靠贫罚之法保证谨慎推荐。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中,董仲舒主张通过各地推荐贤才维持社会公平,提倡以才能选贤,避免官吏因财富争利,导致社会不公。材料二中,王夫之质疑此举措的实际效果,认为地理距离和升迁频繁导致弊端,难以真正识别贤才,反映了土地辽阔、管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两者均关注贤能举荐的重要性,但对实施的效果存在不同看法。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是上天的理,也是古代的道,天子应当效法定为制度,大夫应该遵守实行。

“此上天之理”,主谓宾结构,“此”为主语,“是”为谓语(省略),“上天之理”为宾语,语义完整且独立,故应在B处断开;

“而亦太古之道”,主谓宾结构,“此”为主语(省略),“是”为谓语(省略),“太古之道”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

“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主谓结构,“天子”为主语,“所宜法以为制”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的能力。

A.正确。都属于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二千石吏”/“铿然有声石”。句意:二千石的官员。/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响的石头。

B.正确。词义相同,都是指示代词,这。句意:如果这样。/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C.错误。用法相同,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百姓天天受到剥削。/朝廷每天供给膳食。

D.正确。词义不同。

连词,而且。句意:而且国家没有世袭的卿大夫。

副词,将。句意:将对此事如何处理?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官员应放弃所有产业,只领俸禄”错误。原文中董仲舒认为官员应不与民争业,如此才能使利益均布,百姓得到充足的供给。并没有主张官员放弃所有产业,只强调不应与民争利。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是以”,因此;“贸”,变更;“浑淆”,混淆,混杂。

(2)“广”,扩大;“博”,扩充;“畜”,积聚;“务”,致力于;“亡”,没有;“已”,停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前出塞(其三)①

杜甫

磨刀鸣咽水②,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③,战骨当速朽。

【注】①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②呜咽水:指陇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③“功名”句:指名垂史册。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十八名功臣像于麒麟阁上,以示旌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用典,“呜咽”一词写流水声之悲凉,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战士在河边磨刀,河水被鲜血染红才知道刀刃割伤了手,这一细节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

C. 颈联直接抒发了战士以国家为重,决心报国,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

D. 尾联写出战士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的情怀,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16. “心绪乱已久”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 C

16.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悲伤场景,引出后文情感抒发,为情感转折做铺垫。

②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展现诗人内心复杂矛盾。

③主题上:深化诗歌主题,反映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凸显报国之志的厚重感。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错误。“丈夫誓许国”表达了战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但同时也透露出战士们对于战争的不满和愤怒。“愤惋”指的是对不义战争的愤慨和对战争造成无辜百姓痛苦的惋惜。因此,颈联并没有体现出战士们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而是表达了战士们对战争的复杂情感,既有爱国之心,也有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怒。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以“诗词中的英雄”为话题的演讲比赛中,小华在幻灯片上展示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相关内容,并标红“______,______”两句,引导听众品析周瑜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

(2)我们对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不要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其有无,就像《石钟山记》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苏轼也对此发出反问,认为不可以。

(3)在以“自信”为主题的班会上,你发言时可以引用唐诗中“______,______”两句,来增强感染力。

【答案】 (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樯、橹、臆、沧、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细解构“茶”字,乃由草、人、木依次组合而成。人处于草木之间,此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远意蕴,更是人与自然相互包容、亲密无间的生动体现。拥有一杯茶,就仿佛拥有了一份于忙碌中觅得闲适的洒脱,一份知晓光明、坚守暗昧的淡定;似乎只需一杯茶,就能将红尘屏蔽在外,收获一份融入自然的美妙心境。茶叶置入杯中,仿佛心灵也沉浸其中。茶香袅袅,心亦随之馥郁;茶味甜润,心亦变得甘甜;茶味苦涩,心亦染其苦涩。然而,无论茶是甜是苦,都令人沉浸于相互品味的陶醉之中。难道不是吗?“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位不施粉黛的“佳人”常常伴随在夜读时光里。我不禁猜想,古代文人乐此不疲提及的“红袖添香夜读书”,那香气,一定少不了茶香吧?

18. 下列句子中的“这”与文中加点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你也看看吧。

B. 他这才知道运动的好处。

C. 别着急,我这就去!

D. 她办事总是犹豫不决,怕这怕那。

19. 请分析文段中画线处使用两个问号的效果。

20. 文中解构“茶”字为草、人、木有什么作用?

【答案】

18. A

19. 前一个问号加强语气,强调无论茶是甜是苦都令人陶醉;

后一个问号引发读者思考,使语言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深入感受茶与夜读的美妙联系,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0. 解构“茶”字为草、人、木,生动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蕴含天人合一的意蕴,为后文阐述茶带来的美妙心境及与自然融合做铺垫,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深度,引发读者对茶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这句话中的“这”指代的是“不施粉黛的‘佳人’”,也就是“佳茗”(好茶)。

A.“这篇文章”的“这”也是指代特定的一篇文章,与文中“这”的用法相同。

B.“这才”表示经过某个过程后出现某种情况,“这”起强调时间的作用。

C.“这就去”的“这”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强调时间紧迫。

D.“怕这怕那”的“这”“那”是泛指一些事物,不是特定指代。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

“难道不是吗?”这个问号加强语气,强调茶无论甜苦都令人陶醉的观点,增强了语言的肯定性和说服力。

“那香气,一定少不了茶香吧?”这个问号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去想象古代文人夜读时“红袖添香”中的香气是否有茶香,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同时也使读者深入感受茶与夜读的美妙联系,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构‘茶’字,乃由草、人、木依次组合而成”,首先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因为人处于草木之间,这就直观地展现了人、草、木的联系,进而蕴含天人合一的意蕴,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为后文阐述茶带来的美妙心境(如拥有一杯茶就仿佛拥有闲适洒脱、淡定心境等)及与自然融合做铺垫,使文章前后内容衔接更自然。

通过对“茶”字的解构,引发读者对茶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杯奶茶到底要在多长时间内喝完呢?1小时,还是2小时?从安全和口感来说,两个小时是个不错的选择。奶茶的口感很好,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同样受环境中很多微生物的喜爱。如果一杯现制奶茶放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环境中,就会引发各种微生物虎视眈眈。① ,各种细菌微生物都可能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食物放在外面就会有细菌滋生,且生长速度跟温度有很大关系。在食品安全里,我们通常认为5℃~60℃是危险温度区,这个温度范围内, ② ,加速食物腐败。大家可以看到,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日常环境的温度。食品在5℃至60℃之间安全保存的时间要遵循4小时/2小时规定,也就是,在危险温度区停留不超过2小时(包括准备、储存和陈列)的食品可以放回冰箱冷藏(保存在5℃以下)或重新加热(加热至60℃以上),并在稍后再次取出。但是,食品在危险温度区间停留的总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意思是,如果没有任何处理(没有密封或者冷藏),最好在2个小时内吃完;如果超过2个小时,最好重新冷藏或者重新加热后再吃;如果超过4个小时, ③ 。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如果奶茶保存时间过长 ②细菌会快速繁殖 ③最好就不喝了

22. 一杯现制奶茶如果放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环境中,就会让各种微生物虎视眈眈。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可知,此处需要填写“各种细菌微生物都可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前提条件,结合前文内容可知,奶茶繁殖细菌与放置时间太长有关,据此可写“如果奶茶保存时间过长”;

第二空,由“食物放在外面就会有细菌滋生,且生长速度跟温度有很大关系”可知,在这个危险温度区细菌滋生的速度会变快,据此可写“细菌会快速繁殖”;

第三空,由分号可知,该句与前文是并列分句,应与“最好在2个小时内吃完”“最好重新冷藏或者重新加热后再吃”语义相关联,结合前文“食品在危险温度区间停留的总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可知,此处应填“最好就不喝了”。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语序不当。“如果”的位置错误,关联词语所在句子前后主语一致,都是“一杯现制奶茶”,因此应将“如果”放在“一杯现制奶茶”后面.

(2)搭配不当。“引发各种微生物虎视眈眈”搭配不当,应修改为“让各种微生物虎视眈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社交媒体空前发达,人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各种观点。然而,在这看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沟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描述了一个社交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背景,人们可以轻松地在网络上分享生活点滴和观点,即“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象。然而,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沟通?之所以会有这一问题,是因为在现实性与时效性方面,社交媒体是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信息传播的便捷,但同时,也会与之俱来产生很多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信息沟通的真实性难以核查。但总的来说,想要实现有效沟通,一方面,社交媒体空前发达的时代,我们都有自己的麦克风,因此我们要做到一旦使用麦克风,就要对说出的话负责;另一方面,正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多元庞杂,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若不能超越“信息茧房”,只能沦为偏听偏信的小丑。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还是要回归交流本质,能兼听有主见不被带偏,也能理性发生坦诚交流。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如虽然有了发声的渠道,但可能存在信息片面、观点偏激、交流肤浅等情况,导致沟通效果不佳;也可以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破障碍,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例如,可以强调要打破“信息茧房”,避免只接触自己感兴趣或认同的信息,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或者论述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的要素,如理性表达、尊重他人、深入交流等;还可以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个体应如何提升沟通能力,促进信息的真实、全面传播等。

立意:

1.打破沟通障碍,实现有效交流。

2.理性发声持主见,真诚倾听促交流。

3.超越“信息茧房”,拥抱有效沟通。

4.回归交流本质,拒绝社交“伪沟通”。